400電話
024-89603333

在老撾各個民族的喪葬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沈陽墓地的編輯來幫您普及一下知識。

老龍族這個民族普遍實行火葬,一旦家中有人亡故,家屬馬上分頭辦三件大事:
(一)商量請僧侶到家中誦經。所請僧侶人數不得是單數,一般是8位或10位。誦經后,要向僧侶布施。
(二)向親屬報喪,并商定出殯日期。按照老龍族的風俗,擇日有兩個忌諱:一是如果在月望日(佛歷上弦十五日)以前去世,必須在上半月內出殯;在月望日以后去世,必須在下半月內出殯。否則必須在月望日或月朔日(佛歷下弦十四日或十五日)過后7天以上才能出殯。二是忌諱與月份數相同的日子出殯,如:佛歷一月去世者,不得在上弦一日或下弦一日出殯,八月去逝者,不得在上弦八日或下弦八日出殯。由于有這兩點忌諱,所以有時停靈時間較長,致使尸首腐爛。此外,只要通知了在外地的兒子并答復說要回家奔喪,那么,無論歸程時間多長,也要等他回家后才能出殯火化。在遠方的女兒也要報喪,但可不必等其返回再出殯。
(三)處理遺體。先用香湯沐浴遺體,然后用棉線把死者合十的雙手綁在一起,并在合掌中插上鮮花、香燭以讓死者順利求路上天堂。此外,還要用棉線把兩只手的大姆指綁在一起,把雙腳捆在一起,意思是提醒人們,由于世上有各種繩索束縛著手腳,才使人在命運中生死輪回。接著向死者嘴中塞入一枚銀幣,富裕人家則將金幣或金塊放進死者嘴里。然后給死者穿衣服,穿法要不同于生前,要反面穿,或者把鈕扣扣在背后。最后,用大幅白布將尸體包裹好,裝入棺木,死者的腳要沖著屋門,蓋上棺蓋后,把靈樞停放在大屋里,以便舉行各種祭奠儀式。靈樞的上方不得正對著房梁。人們在靈柩前點燃香燭,靈柩上面放一個鮮艷美觀的棺罩(富裕人家自己購買或臨時制作,火化時一并燒化,貧窮人家則向佛寺借用,出殯后送還)。
在出殯前數小時,要請僧侶誦經。誦經后,在靈柩前齋僧。接著,僧侶為死者的子女剃度,男子剃度為沙彌,穿黃色僧衣;女子剃度為比丘尼,穿白色僧衣,不剃頭。
出殯時,要在高腳屋前搭一個三級樓梯,意為叩拜佛、法、僧三寶。由身強力壯的男子抬靈柩,路上可以換肩,但不得換人。孝男和孝女分兩排執綁(綁為白色棉繩)緊跟在靈柩之后,緩緩前行。一長者腰佩一把長劍,手提盛爆米花的竹藍,走在送殯隊伍最前邊,沿途邊走邊撒爆米花,一直到火化場。到了火化場,先抬棺繞火化用的柴堆轉3圈,然后將靈柩舉起,碰擊柴堆3次,將靈柩抬上柴堆,尸體頭朝西,腳朝東。打開棺蓋,并掀開裹住死者臉部的白布,每一位親屬輪流用椰子水給死者洗臉,然后再裹上白布,蓋好棺蓋。接著請僧侶誦經。誦經完畢,向僧侶布施。如果是上層干部或全國知名人士,要先舉行追悼會再進行火化。火化前,由僧侶向靈柩獻蠟燭,然后由參加火化儀式的人們按親疏順序把鮮花、香燭相繼放在靈柩上,最后由家屬點燃柴堆。靈柩點燃后,送葬的人們就可以離去。離開前,要用灑上香水的清水洗手,用樹枝扎的掃帚拍打身上的"塵土",表明一切都留給了死者,從此再無牽掛。死者家屬回家后,還要舉行"除服"活動,即請僧侶誦經,并為孝男和孝女們舉行還俗儀式。
自火化之日起,死者的親屬要連續三天請僧侶誦經,第三天舉行較大的宗教活動,有誦經、布施、齋僧等,并為死者親屬舉行拴線祝福儀式,然后去火化場收取骨灰。骨灰一般存放在佛寺中,富裕人家出錢在佛寺中單獨建一座舍利塔,以存放親人的骨灰。所以在老撾的佛寺里,人們常常看到小塔林立。
由于老龍人大多是佛教信徒,認為人死是脫離苦海,所以,對有人去世并不感到十分悲哀,將葬禮舉行得甚至比婚禮還要隆重。治喪期間,死者家里沒有悲哀痛哭的氣氛,人們聚在一起,除了接待和安排僧侶誦經外,就是下棋玩游戲,侃大山講故事,說說笑笑,載歌載舞,有些人家還放映電影。

泰族的葬禮因姓氏不同而形式也不一樣,例如,韋姓祭死者最典型的做法,是在入棺時由該氏族的長者用大竹扇向死者猛力一扇,把點燃在尸體旁的蠟燭扇滅,然后才蓋棺安葬墓地中去。而梁姓則是在死者出殯前以生豬祭拜。停尸的時間為7-15天,甚至更長。出殯時,棺材不能從屋前的正門抬出,只能拆掉屋后的墻壁,架設新梯,從屋后抬下去。死者的子女、丈夫或妻子都不能送葬,其他婦女和兒童更不能參加葬禮。泰族多實行土葬。有些地區的泰族常把木制陽具放在未婚成年女性尸體旁一同下葬;而對于未婚的成年男性,則精心刻制一個別致的女性生殖器放在他的棺內,以讓他或她不要為未婚而感到遺憾。據說,如果不這樣做,死者靈魂就永遠無法升天,總會來騷擾村中的異性,尤其是死者生前的異性朋友或戀人終日不得安寧。
以上就是沈陽墓地編輯總結的關于老撾地區不同民族的喪葬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