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地小編讀過許多古時的歷史,大多數人都了解,古時候倘若父母過世,是需要回家守孝三年的,就算是官吏,也需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滿期了之后才能夠回去接著為官。并且,倘若有人沒有守孝,還會被大家當作是不孝之子,就算這段時間處在國家危急,也許在當年的人眼里,全部都是錯誤的。
可是怎么會有這種的民俗,為什么必須是三年的時間呢?百善孝為先,這就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傳統。古時候,忠孝被當作是考量一個人品格的關鍵基準。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這點讓許多人無法理解,人死后入土為安就可以了,為什么還需要守三年呢?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當年,是較為保守的,極力認為維系孝道,父母生死之間的大事,應當根據古禮。
古時候更嚴重,分析我國古時政治體制,正所謂圣朝以孝治天下,為官的人,無論文官武官,也無論官做多高,遇到父母之喪,倘若不立刻請假還鄉,那就是錯誤的,監察御史立刻提出彈劾,能夠處罰到永不錄用的階段,是很嚴重的。
只不過有一點例外,以武將而言,他正在前線戰斗,倘若父母去世了,仍然要向官府請假還鄉,帝王能夠下諭旨,著他移孝作忠,給予慰留,這才能夠不還鄉。
在戲劇里能夠看見,有的戲里武將穿半側白袍的,就表達他是戴孝上陣,那全部都是帝王獨特的慰留,國家非要這個人不可;有些是他還鄉守孝之后,喪服沒滿,帝王下命特殊起用,名叫“起復”。
而起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退休之后再起用,一種是還鄉守制的人起用。古時這種政治體制,確實也有它的益處。一個人從政久了之后,脫離民俗長時間了,對民俗的情況都不清楚,返鄉之后,杜門思過,也禁止宴客,對地方官吏都不能觸及,能夠深層次到民俗。這就是中國古禮,這種社會風尚、政治體制的轉變,還僅是近幾十年來的事。
古時候連皇帝都必須守喪三年。譬如說喪期中是禁止完婚的,年輕皇帝繼位前若想完婚,除了由皇太后下指令才可以。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會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還沒就位之前,喪事還沒公布,先辦婚事,隔天再出喪,不然就觸犯禮制。這種古禮連皇帝都必須遵循,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思想。
沈陽墓地小編知道喪禮并不靠規定的,要每個人發乎內心的,古代文化是根據內心來,不是法律規定的。一個君子,父母死了居喪,內心思念的悲愁,吃飯都沒有味道,聽到音樂也不快樂,睡覺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還沒禮樂。
尤其古時是還沒牛奶的時代,要三年才能單獨走路,離開父母懷抱,后來二十年的養育且不去管,這三年最要緊,就算是朋友吧!這兩個老朋友,這樣照顧了你三年,后來他們死了,這三年的感情,你怎么去還?所以三年之喪,就是對于父母懷抱了我們三年,把我們撫養長大了的一點點還報。這就是天下人類都一樣的,而主張改為一年,像這樣還沒三年懷念父母的心情,一如父母懷抱撫養我們三年的心情。
“孝”不是掛在嘴邊拿來炫耀的,它是對父母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其實并沒有什么法律去規定子女要守孝三年。但是因為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牽掛,使得他愿意這么做,并且覺得心安理得。這也許就是古今的差別吧。放眼望去,當今社會,有幾人能做到這樣呢!
因此孔子說,現在的人,當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懷念父母的心情,像父母當時對自己三歲以內這樣愛護的有沒有?連這個三年懷念都沒有,哪里還談得上孝字。
到了最近幾十年,“孝子”的意思,是倒過來解釋為孝順兒子。這一大段是講孝順的,下面我們就講到《孝經》了。
曾子根據孔子所述的中國文化,著了《孝經》,為十三經之一。在《孝經》中孝敬父母還是小孝,大孝者為大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樣,這就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
沈陽墓地小編知道為政的人,把老百姓視如自己父母一樣孝,改一個名字就是忠。所以從事政治的人,要有孝天下人之心。以這個道德的基礎,出來從事政治,這就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重點,也即《孝經》的基本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