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在清朝,君王的葬禮稱之為“兇禮”,和即位、婚宴、壽誕相同重要。由禮部、鑾儀衛和內務司相互辦理,所損耗的錢物數不勝數。清代從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帝陵都挑選在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二地。君王通常臨終前就挑選好陰宅地,當作死后安葬的帝陵地點。
帝王駕崩后要挑選吉時良辰入殮,當天小殮,遺體上應遮蓋陀羅經被。陀羅經被由西藏活佛朝貢,通常用白凌子制造,上邊印上燙金的梵文經被是黃緞織金,五色梵文,每一幅都有活佛念過經,持過咒。
皇帝的棺柩又稱梓宮,選用云南產的金絲楠木制成,制作極為講究,裝飾十分豪華。棺材制成后里里外外要刷朝七七四十九道漆。棺柩在乾清宮停放二十七天后,移到殯宮暫放,等待下葬。棺柩在殯宮停留的時間無定期,主要是根據陵墓竣工的時間而定,短則數月,長則數年。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皇帝的靈柩出殯前,得將杠夫找來,先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在德勝門演杠10天。杠夫們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上面放上一碗水,一直練到碗中的水潑不出來為止。在演杠的同時,還要派民工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送葬是最隆重的儀式。這天,首先要燒價值連城的“大法船”,先用小杠(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送葬隊伍最前面是64人的執幡隊,高舉萬民旗傘。然后是1628人的儀仗隊,手中各自舉著不同的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
儀仗后面是棺柩,棺柩上蓋著圓頂棺罩,四周是繡龍帷帳,稱為“吉祥轎”。抬棺材的杠夫共分60班,每班128人,另外,每班還要有四人做候補。棺柩后面是十路縱隊的武裝護衛,最后面是文武官吏、皇親國戚和宗室等人的送葬車隊。
在送葬隊伍中還夾有大批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們身穿法衣,手執法器,沿途不斷吹奏、誦經。一路上還有一班專門撒紙錢的,隊伍過后,地上的紙錢猶如一場大雪。從北京城到墓地,沿途幾百里,每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封墓后,隨即在隆恩殿舉行題主禮。題主就是寫牌位,由大學士二人行一跪三叩禮之后題寫,然后,將寫好的神牌放在座上,上香獻經。儀式結束后,神牌由皇帝和大臣護衛回京,放在紫禁城東側的太廟中。至此,這個治喪活動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