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火葬又叫“火化”,俗稱之“熟葬”或“焚尸”,取以火焚尸使之化之意,是將死者裝殮以后用火焚化,保存或揚撒骨灰的一種葬法。因其簡便、衛生、經濟、節省土地、木材,又防止疾病傳染和環境污染,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所普遍采用的一種遺體處理方式。
火葬比天葬、水葬的流傳范圍廣泛,既是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傳統葬法,又盛行于廣大漢族地區,可以說是一種既古老而又現代的葬法。
而實際上,中國各民族中火葬方式可謂由來已久,火葬之法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還相當流行。火葬見諸古籍、有文字可考者在先秦時期,在先秦典籍中有關火葬的記載多集中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墨子·節葬下》載:“奏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儀渠現在甘肅省慶陽西南一帶),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呂氏春秋》也有:“憂其死而不焚”的記述。在24史中有關我國少數民族實行火葬記載的還有許多,如《北史·突厥傳》、《隋書·真臘傳》、《太平御覽》等都有關于以火焚尸的葬俗。
從歷史上火葬的起源和流傳上可以看出,火葬所以能夠流行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1、佛教信仰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喪葬觀念,而這種觀念與傳統的靈魂在死后歸天一致,導致人們遵循火葬習俗;
2、少數民族喪俗的影響和人們的從眾心理,尤其是上層人士的喪俗習慣影響到百姓的葬俗;
3、地狹人眾,人地矛盾的加劇,使土地高度集中,使貧民幾乎無立錐之地,無法實行土葬,只得以火葬代之;
4、祈禳心理的影響,如對夭折者或兇死者實行火葬以利于活著的人。正因為如此,造成了火葬在歷史上一度盛行,成為漢族中,僅次于土葬的一種重要葬法。火葬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并成為我國殯葬改革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