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1、遷葬
已葬而復徙為遷葬。漢代就有遷葬禮俗,原因不一,主要出于追褒或追貶。《后漢書·和帝紀》:“永元九年九月甲子,追尊皇妣梁貴人為皇后。冬十月乙酉,改葬恭懷梁后于西陵。”《漢書·定陶丁姬傳》:“元始五年,莽復言:‘恭王母(按:即傅太后)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于元帝山齊,懷帝太后皇太后璽綬以葬,不應禮。禮有改葬,請發恭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璽綬消滅,徙恭王母歸定陶葬恭王冢次,而葬丁姬復其故。’”當地遷葬原因較單純,墓地進水亡人靈魂會不安,要遷葬。家庭不吉利無名疾病子嗣不興等都要遷葬,出于合葬目的要遷葬。遷葬儀式簡單。
2、賻贈
親朋拿財物送喪家叫賻。《論衡·量知篇》:“貧人與富人俱賷錢百,并為賻禮。”郭城新莊一帶,宗族賻禮一般白紙數張,祭饃一副(九個為一副,也有半幅的),其他面食肉錢統一收取。宗族中出嫁女子、外甥用錢和祭羊作為統一賻禮。朋友以錢賻禮。凡來客均有賻禮。
3、喪期
漢文帝時有短喪,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纖七日,釋服。后有三年喪期。當地守孝百日。百日孝滿,釋服。
4、上墳
清明、臘月三十和忌日是傳統的上墳日,祭奠、燒紙。
5、居喪之禮
守孝期間,不走親訪友,不進入他人院內,不修臉,不睡炕,不殺生。百日孝滿,釋服。三年內不婚嫁,不喬遷。
6、三年換孝九年斷紙
三年紙叫換孝,跟新逝禮俗大體相同,換孝后一切恢復正常。九年俗稱最后一張紙,有紙火,鼓樂,比較鋪張,當地稱作白喜事,隆重程度可見一斑。
總之,從這些風俗中我們可以發現本地的喪葬文化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上,也影響著當地人的文化心理結構,如鬼神觀念,死生觀念等等,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挖掘這里面蘊含的豐富的人類學方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