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這樣一句話:“置于死地而后生”!意思是說,人只有把自己置于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才能夠徹底地激發自身的潛力,最后獲得重生。因此,置于死地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死,而是為了生,即新生或重生。

前一陣新聞中有報道過,有一位剛滿18周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就為自己訂立遺囑,希望將2萬多元存款,留給在其最傷心難過時,給予了支持和關愛的朋友。同時,小紅說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后會更加認真地活著。
根據數據顯示,有眾多“90后”走進中華遺囑庫,為自己訂立了遺囑。作為“90后”的一員,積極參與,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活出自我,坦蕩面對死亡,勇敢直面生活的底氣。
說起“死亡”總會給人一種冰冷感和恐懼感,因為無知也不可預測,越是這樣的神秘,就越讓人們心生畏懼。而直面死亡的心態,向死而生的從容,無勇氣不可行。

沈陽墓園小編想說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氣,今有杜福國為護戰友無懼雷爆的勇氣,又有原先人們忌諱的殯葬業,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予以接納的風氣......立遺囑是一種勇敢無畏的行動,是年輕人向死而生的坦蕩。
能平淡的談論死亡,才能勇敢的直面生活中的困難。面對未知的死亡,用“立遺囑”的方式時刻提醒自己,把握好當下的時刻,能更好的調節自己在生活中的情緒。當然,面對未知進行一種規劃,同時也是責任感的體現。
這些年,有一部分年輕人也加入了器官捐獻的隊伍,這是面對死亡的另一種詮釋。這讓我們看到了年輕人,對于生命延續的期許和立遺囑心態的豁達。年輕人立遺囑,不應招致異樣目光,反倒是應以一顆大愛的心來看待,讓立遺囑行為被更多地人接受。
沈陽墓園小編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應該正視死亡教育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