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地小編想說現在,國人一想到祭祖,就不約而同地想到清明節,清明祭祖成了人們約定俗成的事了。然而,在中國傳統觀念里,除了清明節,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節日,也是追思祖先的重要時節,這就是中元節。中元節因為它特殊的鬼神信仰而被當今中國主流社會及其意識形態所排斥,這使得原本具有豐富內涵的中元傳統被硬生生地中斷了。

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受到人們重視,生死觀念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當我們今天回頭重新審視中元節,人們不光可以發現這個節日的重要意義與文化內涵;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這個節日,重新詮釋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生死觀念。今天我們不僅要提倡恢復中元節傳統,還應該讓中元節成為類似清明節一樣的國家法定假日,讓中元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成為中國傳統殯葬禮俗當代更新的重要切入點,以及對民眾進行生死教育的重要節慶契機。
一年當中,中元節或許是最能讓人們想起死亡的時刻了。無論是各種關于中元節的鬼怪傳說、禁忌習俗,還是祭祀逝去的祖先,告慰先人,這都讓人們的思想不能不焦距到死亡的話題以及身后世界的思考上。如果說人必有一死,那么直面和超越死亡,就是所有人畢生都要去學習的終極課題。沒有人可以宣稱占有了死亡的終極真理,死亡對于人類來說是個難以猜透的謎題。但是,我們反觀人類歷史上各種關于死亡的論述,死亡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相關習俗卻總是在告訴人們關于死亡的某種信念。

無論我們信與不信,終究會有一種關于死亡的信念在人們面對死亡之際浮上心頭,這就是我們的死亡信仰。我們不能把死亡神秘化,但是,也不要把死亡簡單化,我們要在面對死亡時積極地建立起某種牢固的死亡信念,幫助我們坦然面對死亡,接受死亡的正面意義——這就是生死教育的人們今天要做的工作了。沈陽墓地小編想說無論人們怎么看待死亡,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不同的民族和群體、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人們對死亡的看法差異巨大。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中國人對于死亡的看法也是十分獨特和復雜的,然而,今天的中國人關于死亡的信念并沒有超出傳統生死觀念的范疇。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恰恰是要在中國傳統資源中找到國人生死超越的依據與具體方式——通常認為,傳統節慶具有生死教育之功能,相關的生死信念也內在其中。
中國近現代哲學家唐君毅說,中國傳統的祖先信仰、圣賢信仰、天地信仰常常體現在中國人的祭祀活動當中,這些信仰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根基。因此,恢復中元節、恢復中元節祭祀祖先的傳統對于中國人的生死安頓來說十分必要。

我們知道,清明節讓人們認識了一個行業:殯葬業,但是,殯葬業在今天的理解中,人們依然有許多誤解和禁忌,許多人對于殯葬的重要意義仍然不甚了解。如果我們把殯葬與人們的生死安頓、生命教化、悲傷撫慰、超越精神等聯系起來,那么,殯葬業就不是簡單的賣墓地、燒遺體的事情,而是與人們的精神信仰、民生事業、家庭幸福、社會穩定等極其相關。
因此,我們今天要改變殯葬業的形象,除了在有死亡的地方,就有殯葬業者外,還要在有死亡思索、死亡困惑與死亡需求的地方,也要有殯葬業者的形象。
我們呼吁,殯葬業者與相關行業,抓住中元節的契機,把它變成殯葬業者與生死教育工作者的行業節日,比如每年在中元期間舉辦面向公眾的“殯葬文化節”,讓中元文化成為殯葬文化的組成部分,把中元節的生死信念挖掘出來,讓更多人參與到現代中元節,發揮中元文化的生死教育功能。
沈陽墓地小編想說,人們只有不回避死亡了、不恐懼死亡了,才有可能正確地對待殯葬業和殯葬業者。只有人們克服了死亡恐懼,打破了死亡壁壘,殯葬業者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人們尊敬的職業和事業。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