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地小編在這個七夕這個特別的日子,又是被科研伉儷偉大又浪漫的故事感動的一天:
如果你走進昆明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標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門口玻璃罩中佇立著的兩具人體骨架。這兩位遺體捐贈者,便是著名的醫學夫妻教授——李秉權和胡素秋。

他們分別于2005年與2015年捐獻遺體,終于在2019年9月,生前恩愛的夫妻二人骨架可以并肩而立在此,兩位老人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永遠相伴,延續著一生熱愛的醫學事業。
李秉權教授是云南神經外科奠基人、我國神經外科領軍人物。他創造了大量“第一”:
首次施行“人體大腦半球切除術”,讓患癲癇11年并左側偏癱的患者術后恢復良好,能參加工作;
合作施行全國首例“經顱中窩硬腦膜外進路面神經移植術”;
成功實施國內首例雙頭畸形人寄生性小頭切除;
創新運用“顱骨大骨瓣切除并腦室外引流聯合減壓法”搶救顱腦火器傷員,使死亡率大大低于二戰以來世界各國戰場的治療水平,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等軍功等。
胡素秋是云南婦產科專家,在醫院工作期間,她采用10余項醫療技術,開展近20種不同類型的手術。當時,婦產科教學缺少相關教材,胡素秋就將自己在工作中的經驗做法總結起來,編寫中國第一部《婦女更年期衛生》及多種培訓教材講義、講稿。對于來婦產科實習的年輕醫生,胡素秋手把手帶他們接生,給嬰兒洗澡穿衣,靜脈輸液等。沈陽墓地小編知道1993年4月退休后,胡素秋一直堅持門診,直至85歲高齡。

身為醫生,他們深知醫學標本的可貴。大學時代,李秉權曾和同學頂著日軍戰機的轟炸,去亂墳崗找無名尸骨做標本。
2005年3月,李秉權逝世,享年83歲。他的遺愿是:“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死了以后也要拿這身‘臭皮囊’為醫學作點貢獻,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學使用。”按其生前遺囑,他的遺體被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
2015年12月21日,胡素秋離世,按照她的遺愿,遺體捐獻給母校為醫學服務。

2019年9月25日,李秉權和胡素秋“重逢”了。他們的骨骼標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入口處。其身后是“獻身醫學、敬畏生命”8個紅字。
沈陽墓地小編通過“中國新聞社”報道,在看見兩位老人的大女婿林文俏看到二老再次并肩站立,落下眼淚:“感覺他們‘重生’了,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延續他們的愛情,也回到他們熱愛的講臺,世世代代向學生傳授人體骨架奧秘?!?/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