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古代帝王生前是享盡榮華富貴,極盡驕奢淫侈的,死后也十分講喪葬排面,大搞鋪張浪費。
據有關史料記載,皇帝生前就選擇好風水寶地,作為死后安葬的陵墓地址。
清朝從順治皇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都選址在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兩地。他們在死前,甚至年輕時就命令工匠為自己營造“地下宮殿”,以便將來死后在陰曹地府也享受冥福。如慈禧太后的墓地就進行了長達35年時間的營建,耗費銀財不計其數。
清代皇帝和宮妃們的棺木(皇帝稱梓宮),總是選用云南產的金絲楠木制成的,光木材所花的運費就高達數十萬兩白銀。棺材制成后里里外外要刷七七四十九道漆。
皇帝死后(稱晏駕或駕崩)要選擇吉時良辰入殮,然后停靈數日,同時不斷舉行法事如吊唁等活動,再選擇黃道吉日方可出殯安葬。
皇帝的靈柩出殯前,得將杠夫(抬靈柩的人)找來,先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在德勝門演杠(練習)10天。杠夫們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約上萬斤重),上面放上一碗水,一直練到碗中的水潑不出來為止。在演杠的同時,還要派民工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出靈這一天,首先要燒價值連城的“大法船”,先用小杠(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宮府傾巢出動,走在靈柩前的是64人的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自薄儀仗隊,多達1628人,他們手中各自舉著不同的兵器,浩浩蕩蕩,十分威風。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抬棺木的杠夫分三班,每班128人輪流換班抬送。走在靈柩后面的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后面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
在送葬隊伍中還夾有大批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們身穿法衣,手執法器,沿途不斷吹奏、誦經。一路上還有一班人專門撒紙錢的,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華里。
從北京城到墓地,沿途幾百里,每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亦稱暫安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的人休息,這種蘆殿搭得十分豪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
皇帝從死到安葬(亦稱奉安)要耗費大量錢財。慈禧的葬禮辦了近一年,耗費白銀120萬兩。
過去皇上出殯多少人抬
馬三立相聲《白事會》里頭提到過,出殯時小杠80人,大杠120人
皇帝死了守多少年國喪
皇帝駕崩后朝臣服喪27天,27天之內,皇帝對朝臣的奏折,不能用朱筆批示,一律改用藍筆,稱為“藍批”。各部院衙門行文也要改用藍印。服喪期內,各寺、觀必須鳴鐘三萬次。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朝廷要在天安門前舉行頒遺詔儀式。誦經和吊唁活動也連續不斷地貫穿于整個喪期。自皇帝駕崩之日起,文武官員及所有百姓一百天之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一個月內禁止嫁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