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掃墓祭祖,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是以血親關系代代相傳,承上啟下傳承孝道文化。這也是世人皆知理念,也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掃墓祭祖流傳至今,已經成為我們的文化傳統,有固定的節假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所以,一到清明節,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氛圍的真實寫照。那么,“上墳不過三代,祭拜不過未時”是啥意思?在理兒么?

上墳不過三代
在每年清明節掃墓的時候,不少的年輕人,清明祭祖只掃“三代墳”,也就是掃墓到爺爺輩。當然了,如果爺爺輩的墳墓在家族墓地里,也長幼有序,祖墳順帶祭祖 。如果從爺爺輩遷移出來的墳墓,多是“上墳不過三代”的情況。
究其原因,并不是人們在乎那點紙錢,或者多走幾步路,主要和感情有關。現在,很多人并不再原來的地方生活,很多人從原生地遷移出去定居多年,村子已經不再,或者老一輩人不在了。那么,有些新時代的人,根本就找不到祖墳在哪里。這在自媒體發達的今天,這樣的報道有不少,那么,即便是想去祖墳拜祭,找不到也沒辦法。
而有感情的至親,比如三代之內爺爺輩在世的時候,通常都照顧過孫子輩,這種兒時純粹的感情,童真回憶,如同老酒越久越香。再說爺爺輩離世時,兒孫作為正主,都要參與主持葬禮,多記得墳墓所在地。
加上民間有“爺照孫”的講究,也就是現實中爺爺照顧孫子的延續。那么,過了三代人,沒有現實的感情交集,管不管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好比家族人出了五服,血緣關系變淡,原則上不是親屬關系了。

祭拜不過未時
有些地方講究清明節掃墓,不宜過了未時去,要趁早陽氣足,太晚去掃墓不好,這其實和陳舊思想有很大關系。從傳統上來講,我們有三大“祭拜節”,民間俗稱“鬼節”。一是每年的清明節,二是每年農歷7月15中元節,三是每年農歷10月1寒衣節。這三大節日都是祭拜已故親人的重大節日,在民間有很多關于“神鬼”的不科學說法,認為這幾天陰氣重。那么,在掃墓祭祖時,去晚了怕遇到不干凈的東西就不好了。這種說法明顯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那么什么時候是未時呢?舊時人們沒有鐘表,為了區分時間,把一天24小時不同時間段,劃分成十二時辰。自宋以后,又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同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這十二時辰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時又分初、正(子初、子正)子,而未時在每天的13:00~15:00。

古人在陳舊思想下認為,過了下午三點,太陽西下,陰氣漸盛,開始進入“陰盛陽衰”的時間段,去墓地這種陰氣重的地方大兇。因此,有的地方去掃墓,講究祭拜不過下午三點。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雖然現在新時代的人們相信科學,但是,流傳下來的這種風俗習慣,好比說:“早清明,晚十一”,一些地方的人們只是代代相傳,習慣成自然了,并非真的迷信。而有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這天大家彼此彼此,晚一些上墳掃墓祭祖,意思到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