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1、祭掃的文化內涵是什么?
《禮記·祭義》中寫道:“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span>
其大意為:在追思的日子里,要思念逝者生前的居處、思念逝者生前的笑語、思念逝者生前的志向、思念逝者生前喜歡做的事和喜歡吃的食物。逝去親人的容貌仿佛就在眼前,舊時的叮囑仿佛在耳畔回響。
曾子認為,喪祭禮儀的本質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意思是,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在自身與先賢之間做一個對比,效法先古圣賢。每個人都這樣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祭祀重在靜心誠敬,從心中懷念先人,是祭祀祭掃文化的文化淵源。
2、殯葬文化如何傳承與創新?
秋戰國時期,儒家重喪厚葬,禮儀繁瑣,三年守孝更是勞民傷財,嚴重影響人的生活和生產。墨子針對“厚葬久喪”的時弊,提出節葬、節哀、尚賢的思想。生態環境是世世代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我國人口14億,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在安葬方式上,必須實行節地生態安葬,給子孫留下良田、青山、綠水和草地,才是發展之本。在祭掃方式上,焚燒紙錢等不文明祭掃方式,會產生有毒氣體、煙塵灰燼,既影響身體健康,妨礙道路交通,又存在火災隱患,影響空氣質量,還會損害路面等公共設施,增加清潔人員負擔。
因此,推行文明清風的祭掃方式,用鮮花祭掃,撰寫祭文,組織家庭追思會,網絡祭掃,在有益的活動中給子女講故事、傳承優良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