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在滿族喪葬中,有“燒飯”的風俗習慣。遼金時期女真人就有將“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的燒飯之俗。沈陽滿族沿襲此俗,富貴人家還有將生前所御狗、馬焚燒的。之后,通過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執政者再三言說節省食品器具,除燒飯外,不可再焚燒狗馬,只將生前所用狗、馬率至墓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馬從火堆上跳過去就可以了。
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喪葬,仍有殉葬之惡俗。此俗亦系沿襲自遼金女真奴隸主貴族“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三朝北盟會編》卷三)的故俗。努爾哈赤死,有大妃烏喇納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跡根三人從殉,雖然其中不無政治斗爭的需要,卻反映著殉葬的陋俗;皇太極死,亦有二個親信侍衛從死。此惡俗,在滿族入關后逐漸消失,沈陽滿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后,喪家門外不設殃榜(一般漢族在門外設殃榜。所謂殃榜,是由陰陽算命先生開列的含殮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領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廟。服喪期間,喪家男女以白布袍帶為喪服。葬前,帶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間,女戴“包頭”。百日內,起居不釋白,男截發,冠不綴纓;女剪發,頭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務繁忙,受漢族影響,皇太極之喪規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老皇帝死,新皇繼位,雖在喪期,臨朝大典時仍要求官員“冠宜綴纓”。
一般滿族人家,百日內起居不釋白。至百日,備香楮祭品到墳前敬奠,脫去孝服,稱之“釋服”。三年內,男不穿紅衣,女不戴簪花,保留著滿族的古制。
滿族有清明上墳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貼五彩紙,插在墳上,意為“墳花”,寄托哀思。
進入二十世紀,喪葬舊制有所改革,一個時期曾襲用漢俗,但喪服之制仍保留下來。解放后,又能了進一步的改變,現在喪葬舊制已不見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儀式。
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女兒、孫女,用長孝帶圍一寬箍,結于頭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邊、收邊,與旗籍大致相同。
旗人喪服和漢人喪服 喪禮在北京有種種的分別,喪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滿蒙喪服最輕(內務府三旗尤輕),漢軍較重,漢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漢禮,才漸漸不易區別。
滿蒙的喪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個一官半職,雖只是一名"馬甲",只有二兩銀子錢糧,也不免有些官派,喪服便也官樣起來。滿蒙旗族男子喪服,穿"四開啟孝袍子"(啟念作"器兒",即會典所謂袍幾裾),小領鈕扣和大褂一樣,除左右開啟外,前后還有兩開啟和袍褂的袍子一樣。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親穿"大莊粗布"孝袍,衣邊外吐,謂之"吐邊孝"。不釘鈕扣,只釘布條,系粗布孝帶。頭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線帽頂,不用白帽結,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輕,除孝袍吐邊外,幾乎看不出是親喪來。本族人丁,孝袍用"絨花粗布"縫制,唯胞侄為胞叔服孝也應穿大莊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兒子為父母穿孝一樣,分別只在領子。子用白領,侄用青布領。凡穿絨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條而釘紐袢。外甥為舅父母、姨父母,親家兒對親翁母,婿對岳父母皆應穿漂白洋布孝袍,是為孝服中最輕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無尊長老親,也可穿絨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紐袢全用廣扣銅鈕扣。婿為岳父母服喪并穿石青馬褂(綢布均可),腰系涼帶,帶活計(即"跟頭褡褳"、"表絹"、"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藍綢卷頭、挽袖,甥婿的區分,只在馬褂的有無。以前辦喪事并沒有遞送紙花的辦法,一律全送孝帶。沈陽墓園小編知道至親送絨花粗布孝帶,遠親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帶,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該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帶,只等在靈前行過禮后喪家必用銅茶盤,雙手送過孝帶來,并說"您給免免罪",謂之"遞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遞孝帶,至親過"探喪"的,在人死未大殮以前來探喪時,即送過孝帶。喪家富足還有對至近戚友送孝布的辦法。朋友穿孝沒有一定規矩,只看感情。其中義子為義父母穿絨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數。
滿蒙旗族婦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見,孝袍和男子沒有大的分別,只孝袍不留開啟,孝帶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過背后(以死者的性別分男左女右)。旗族婦女因都梳"兩把頭",所以有"拆頭撂辮"和"不拆頭撂辮"的分別,又有"拆頭撂單辮"和"拆頭撂雙辮"的不同。婦女最重的孝服是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應摘去兩把頭,拆開頭□和燕尾,另扎一個大把,用青線扎把,將大把分為兩綹,編成兩個小辮,辮梢散開不系辮繩。頭把上安白骨扁方(內務府人用銅扁方),長只三四寸,用發繞住將辮撂在腦后,然后用大莊粗布包頭帶子將頭上纏好,結于頭后用針卡住,所余帶子頭即垂在身后,太長的可以拴在腰帶上,這叫作"拆頭撂雙辮"。兒媳為翁姑服喪也同樣拆頭撂辮,只撂一個辮,可以用青頭繩系辮梢,翁死撂左辮,姑死撂右辮,這叫作"拆頭撂單辮"。扁方可用銀或白銅質而較長一點的(扁方以骨質為孝重,銀、銅以短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長兩把頭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飾。耳環也有區別:妻光耳,媳系青線,侄媳可以戴白銀圈。
所有拆頭撂辮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將撂辮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將辮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雙辮,只撂左邊單辮。其余諸人也照舊撂下,只等出殯下葬之日在塋地梳上,便永遠不再撂下,專候百日脫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極遠族媳輩孝妝不拆頭撂辮,仍梳兩把頭,將左或右一把拆開(系指頭發兩把頭)以死者男左女右為分,梳一小辮。頭上用絨花粗布作包頭,白頭首飾。親家媳婦和甥婦用漂白洋布盤倆雙十字,交叉在兩把頭上,腦門不圍箍,戴點翠首飾,也可以用青布將黃首飾包扎代用。內侄媳婦不拆頭也不撂辮,但用絨花粗布包頭,作交叉十字,并將腦門箍著,以示和撂辮及洋布的區別。凡拆頭撂辮的,都應有跪靈陪孝的義務,甚至出殯后各回自宅也按著定制穿孝。
旗籍的喪禮由清中葉以后事事講排場,禮節儀式雖極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較比漢人卻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內衣是不注意更換的。孝期是為母親服三年喪,為父親服二十七個月喪。只在百日之內穿孝袍,過百日即換青衣,以至除服,并沒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喪制。尤其出閣的閨女,孝服更輕,和甥婦差不多,外孫也不跪靈,這個原因是根據清代帝室對于外戚"尊而不親"的緣故。
漢軍八旗編入的成份很復雜,大部是明代居住滿洲的漢人及入關后編入的河北、山東各地的漢人。此外還有清真教入漢軍旗的(如黃、馬、金、鄧等八家回民),俄國阿拉巴金人、朝鮮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漢軍旗內。因此,漢軍旗人的喪禮在清初時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禮,俄羅斯牛錄下旗民還守東正教禮外,其余的和滿蒙旗已大致一樣了。
沈陽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醬。客人進門向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農村有年節殺牲祭祀請親朋賓客吃福肉之習。沈陽墓園小編知道供方子肉為四時吉慶;供魚為吉慶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輩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扎成一把,標志著本家后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