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喪葬活動及喪葬文化均起源于人類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死亡一直都是頭等大事。古人對死亡的看重可從歷代帝王身上體現(xiàn)出來,每個帝王在繼位之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給自己修建陵寢,而平民百姓也會在生前為自己準備壽衣壽材。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這些傳統(tǒng)觀念逐漸淡化。
從夏商周開始葬禮即已進入了系統(tǒng)化程序化發(fā)展階段,春秋時期進入完善期。史料記載,秦漢喪葬禮儀已相當復雜,共分三個部分:葬前之禮、葬禮、葬后喪服之禮。葬前之禮包括:招魂、沐浴、飯含、小斂、大斂、哭喪、停尸等。葬禮包括:告別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喪服之禮包括:喪服、喪制等。喪禮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包含有相應的寓意,必須嚴格遵守。
安葬從時間角度可分為熱葬和冷葬。所謂熱葬既火化后立即下葬,熱葬需要提前準備墓地,一旦去世就可挑選吉日,待死者火化后按吉日立刻入土為安。而冷葬是指未及時準備墓地,死者火化后暫無法入土,需要寄存一段時間待選好墓地再擇日安葬。需注意的是,冷葬時間不宜拖得太久,因為死者需要盡快入土,親屬也可早日安心。
安葬前首先選擇適合安葬的日子,在東北,安葬儀式一般在上午12點前完成為最佳安葬時間(安葬時逝者骨灰盒盡量避免見光)。
安葬時墓中擺放的必要物品:
安葬完畢后由園區(qū)封墓師封墓。家屬上前焚香、擺祭品,并進行燒紙、鳴炮、放生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