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地的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并沒有太大變化,并且流傳至今。可喪葬習俗是傳統文化,還是糟粕?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滕文公》
這句話的意思是,生養死葬各得其所,王道樂土的理想社會自然就來臨了。在古人看來,喪葬不只是單純安葬死者,它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倫理規范乃至政治秩序。喪祭還可以培養人們的仁愛之心和盡孝之道。正因為喪葬有如此重要的社會功能,它受到歷代朝廷和民間的廣泛重視,并培育出了枝繁葉茂的喪葬文化。
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荀子·禮論》
事死如事生。受靈魂不死觀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兩個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現實社會和鬼魂活動的陰間地府。人死猶如搬家。古人奉行儒家禮儀。儒家提倡孝道,對送終之禮尤為重視。為后代的喪葬禮制奠定了基礎,使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喪活動, 古代統稱為“喪儀”。古人言死有很多稱謂。生前尊卑有別,死稱也各不相同,等級昭然。這些五花八門的稱謂,反映了不同時代和不同階層的人們對死亡的各種理解。人死之后,要將噩耗告之于眾。治喪過程中藥哭喪,后世有的喪家為保證哭聲日夜不絕,顯示哀傷的氣氛,常讓仆妾奴婢值靈助哭, 甚至出錢雇傭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與死者無親情可言,哭不由衷,只是為了替主人盡義務或圖取錢財,每每逢場作戲,口放悲聲卻面露喜色,洋相百出,頗遭世人非議。
古人非常重視選擇葬地,頗有講究,形成了一套充滿迷信色彩的理論和方法,精通此道和以此為業者民間稱之為“風水先生”。所謂“ 風水”,實際上是古代相地術的俗稱。古人迷信, 每逢營造之事,在興工動土之前都要察看附近的地貌環境和山川形勢,看它是否得“風” 得“ 水”, 以擇吉避兇。直至今天的沈陽墓地,仍存在著這種現象。現代墓地也因所謂的風水好而大肆提高價碼!但迷信的人們依然不惜重金,只希望找到好的安息之地。既為自己好,也為庇佑后世子孫。
安葬死者是喪葬活動的重要環節。加之外來文化的影響,安葬死者的方式多種多樣。古代葬式除最為常見的土葬外, 比較流行的還有火葬、水葬、樹葬、天葬、懸棺葬、甕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體葬等等。
死者入土,并不意味著喪葬活動的結束,家人和親戚還要為死者服喪守孝。但在居喪的過程中,有些守制者常常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以種種自我虐待和壓抑人性的極端方式,體現所謂的“孝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喪葬在沈陽墓地中是人類社會的縮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喪葬習俗容納的古代社會的信息量是其他禮儀風俗所無法比擬的。但厚葬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棄于地下,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若此風不改,“國家必貧, 人民必寡,刑政必亂”, 勢必導致國弱民貧和社會動亂的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