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生與死之間的關系是很多人都會探索和關注的一件事情。喪葬,在古代六禮中屬于兇禮,也是人生禮儀的最后一件大事。人們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送逝者最后一程。
死亡是一種美學,殯葬更是一種文化。世界上有這么一些博物館,就把死亡的話題搬進了展廳之中,獵奇也好,學術也罷,總之,這些博物館的存在提醒著我們,死亡并不可怕,也并不難以啟齒,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對死亡進行思考和追問。
新西伯利亞 世界喪葬文化博物館

新西伯利亞世界喪葬文化博物館建造于2012年6月,位于新西伯利亞的一座私有建筑內。這些橙色的建筑曾經是一個鍋爐基地。博物館的建造者是新西伯利亞火葬場的創始人希爾蓋.亞庫什(Sergei Yakushin),據說他為了建造這座博物館,花費了一千四百萬美元。博物館中陳列著上萬件關于死亡的展品,有舊物珍品,也有復制品,比如來自世界的,各地不同時代的靈車。

比如體現19世紀貴族時尚風格的,帶有大裙撐的殯葬服。

博物館中還有一件特別的展品——“開心棺材”。這個鯉魚形狀的“開心棺材”自非洲加納,由棺材師父艾瑞克(Eric Adjetey Anang)打造。艾瑞克是一間木工房(Kane Kwei Carpentry Workshop)的第三代傳人,這家木工房以制作新穎的棺材而聞名,香蕉、魚、巴士還有可口可樂都可以成為制作棺材的題材。艾瑞克說,加納人對死亡有另一番見解:他們相信棺材是通往來生的工具,具有象征意義,因此拒絕死氣沉沉和一板一眼。

博物館中對喪葬文化的不同方面,哀悼的方式及規則進行了展示,對不同民族和宗教對死亡的態度進行了探討,號召人們以尊重和愛來對待這一切。
更特別的是,博物館還提供喪葬服務。他們與美國的一家航天公司合作,以幫人們將骨灰送上太空,不同的軌道和升空高度,價格也有所不同。
美國休斯敦 國家殯葬歷史博物館
國家殯葬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Funeral History)于1992年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成立。建立博物館的想法源于葬禮主持人羅伯特?沃特利普(Robert·L·Waltrip)的夢想——建立一個教育公眾死亡觀念,傳遞對生命的尊重的機構。1992年2月,博物館破土動工,同年晚些時候,這個占地20,500平方英尺的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至今已有96年的歷史。這里收集和保存殯葬服務行業歷史,展示了美國殯葬文化現代史的發展歷程,包括它是如何開始和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

幾十年來,通過慷慨捐贈和收購記錄行業歷史的重要物品,博物館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博物館擁有超過30,500平方英尺的展覽空間,已經成為美國,甚至世界上最大的殯葬習俗教育中心。博物館有16個常設展覽,涉及廣泛的殯葬相關主題,包括火葬和尸體防腐的歷史、各式各樣的靈車和棺材、總統、教皇、名人等的葬禮,還包括對911事件和犧牲的英雄致敬。

2005年,博物館開始與梵蒂岡合作,在2008年開放了“ Celebrating the Lives and Deaths of the Popes”這一展廳,展示了包括瑞士衛隊(負責教皇的個人安全)所穿的原始制服,以及曾為前七位教皇提供衣服的羅馬Gammarelli's裁縫店的法衣等。為了這個展覽,博物館還進行了一萬平方英尺的擴建,增加了高級音響和燈光、三維場景和視聽多媒體演示,為參觀者提供了參加教皇葬禮的真實感,讓參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教皇去世時的神圣傳統。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在這還有很多有趣的展品。比如在 “The Thanks for the Memories ”展廳,展出了邁克爾·杰克遜和杰基·肯尼迪等名人的葬禮紀念品,以及瑪麗蓮夢露墓中的大理石原石板。
還有一個展廳關注總統的死亡,展示有喬治·華盛頓的葬禮賬單、肯尼迪、杰拉爾德·福特和羅納德·里根的棺材復制品,還有哈里·杜魯門的遺體防腐設備。

最新推出的常設展覽是“新奧爾良爵士葬禮”,展覽聚焦于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19世紀末開始形成的特有的傳統,爵士樂葬禮。奧爾良著名爵士樂手西德尼-貝歇曾說過:"音樂是死亡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今,爵士樂葬禮仍然是新奧爾良非裔美國人社區豐富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將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泰國曼谷 詩里拉吉醫學博物館
詩里拉吉醫學博物館是曼谷詩里拉吉醫院(Siriraj Hospital)的附屬機構,由艾利斯病理博物館(Ellis Pathological Museu)、康頓解剖博物館(Congdon Anatomical Museum)、蘇德桑維契恩史前博物館和實驗室( Sood Sangvichien Prehistoric Museumand Laboratory)、寄生蟲學博物館(Parasitology Museum)、宋克蘭尼翁薩尼法醫博物館(Songkran Niyomsane Forensic Medicine Museum )和女王陛下觸摸展品博物(Touch Exhibits Museum in Honor of Her Majesty the Queen.)組成。展品包括疾病標本、2000多個人體器官、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工具、寄生蟲標本、木乃伊遺體等。

詩里拉吉醫院成立于1888年,由泰國君主拉瑪五世為了紀念他2歲夭折的幼子 Siriraj 創建。目前該院是泰國規模最大的公立醫院之一。1919年至1928年,泰國歷史上第一位病理學家 Aller G. Ellis 參與了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的計劃,加入詩里拉吉醫院的建設工作,期間收集的病理學標本成為博物館的藏品基礎。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大,附屬的博物館的數量也不斷增加。

博物館幾個不同的分館,分別展示了病理學在泰國的發展歷程、泰國史前文明的文物、寄生蟲標本、與人體解剖學相關的標本,包括骨骼、肢體、保存完好的暹羅連體嬰遺體和器官等,還擁有全球唯一一件完整的人體神經系統及動脈血管解剖標本。詩里拉吉醫學博物館是醫學專業人員和學生以及公眾的寶貴教育資源
中國河南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自古有“生于蘇杭,葬于北邙”的說法,洛陽的地下有著數不清的王陵墓穴、歷史文物。位于邙山附近的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建成于上世紀八十年,是世界首座古墓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墓博物館。如今已發展成為涵蓋了歷代典型墓葬、北魏皇家陵園、河南古代壁畫館三大展區,展示古代墓葬與壁畫的大型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

歷代典型墓葬展區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為仿漢代建筑群,建筑群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漢代帝王出殯儀式群塑”等展室。地下部分是墓葬陳列區,設有兩漢墓葬、魏晉墓葬、唐宋墓葬和精品壁畫墓葬四個展區。整體搬遷、逐一復原了上自西漢,下迄宋金時期的代表性墓葬25座。墓室之間相隔不遠,有通道相連。墓室中還陳列有許多的文物和復制品,如墓志、磚雕、陶俑和生活器皿等,揭示了河洛地區西漢至宋金時期墓葬及其隨葬品從產生發展到流行演變的一些規律。這些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個側面。而通過墓葬形制的整體展出,讓來訪者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多視角地了解我國古代千姿百態,建筑風格各異的墓葬文化。

北魏帝王陵墓展區位于館西部,占地約70畝,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系仿北魏建筑風格。該展區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體,復原了北魏清河文獻王元懌墓和江陽王元乂墓兩座貴族墓。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直徑110米,現高24米,氣勢壯觀,結構完整,墓室內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可使人們系統了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對北魏時期的葬俗及陵寢制度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亮星之間有線相連,銀河縱貫全圖南北。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00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河南古代壁畫館展區中展出了西漢、東漢、魏晉、唐宋和金元等多個朝代的墓葬壁畫真品。這些壁畫形象清晰,題材內容寬廣,涵蓋天文、地理、人事、神靈。壁畫墓的主人上自皇帝、嬪妃、達官貴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堪稱一部用圖像寫就的中國歷史,具有其他典籍資料無法比擬更無法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中國廣州 廣州殯葬博物館
2021年3月29日,全國首家以殯葬為主題的公益類數字博物館——廣州殯葬博物館在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正式開館上線、面向公眾開放。廣州殯葬博物館是國內首家以殯葬為主題的公益數字博物館,虛擬展覽面積為1000平方米,共八個功能廳:序廳、殯葬史話廳、土風移俗廳、考古發現廳、殯葬改革廳、先賢英烈廳、名人墓志廳、生命之旅廳,全面回顧和展示了自西漢以來的各個朝代和時期廣州殯葬的發展演變。

廣州殯葬博物館采用了線上虛擬展廳+線下VR體驗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沉浸式”展示,利用音頻講解、實境模擬、立體展現等多種形式,讓參觀者更好地了解到廣州地區各朝各代的喪葬文化和風俗。廣州殯葬博物館線上展廳全天24小時運行,觀眾可通過登陸網頁(www.gzbzbwg.com)隨時隨地觀展。
從喪葬用具到人體標本,從復原墓葬到虛擬展廳,死亡從來都不是博物館回避的話題。在生活中,我們極少討論死亡的話題,而死亡卻是每個人必須要面對的。沈陽墓園小編知道死亡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博物館以中立、理性的態度展示死亡的話題,正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正視人生無常的事實,尊重死亡,也更好的體會、珍惜生命的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