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地小編知道人難免會有“生老病死”,也是因為這樣,殯葬便成為了后人對去世的親人朋友的情感寄托。殯葬可謂是人生最終的歸宿,它是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的一種儀式,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感情,它甚至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殯葬起源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殯葬文化在世界殯葬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山頂洞人算起,中國的殯葬至今已有1.8萬多年的歷史,它滲透著中國古老的殯葬文明和民族殯葬文化之精華,同時也包括了殯葬歷史的殯葬文化糟粕。
在殯葬觀念方面, 如殯葬用詞, 中國人不直言死, 多稱“仙去”、“老了”、“作古” 之類, 這些稱呼使用頻率尤高。
再看殯葬操作方面的含義。為什么要殯?原來, 殯最初的含義是表示親屬“不忍” 死者很快地離去, 以及從容準備喪事, 便于召集親朋故舊前來吊唁喪事。祭奠時用白色布做裝飾(如祭幛、喪服);民間對先人靈柩或牌位瞌頭,或親朋街鄰繞靈三周以示告別;開追悼會,類似于在給死者“出遠門”送行,辦一個“歡送會”。
在殯葬實物方面,中國傳統的土葬時用棺,民間稱“壽器”。與此同時,還有壽衣、壽褲、壽鞋、壽襪、覆面巾、紙錢、龍頭杠、孝服、白紙花、黑臂紗等。
總之,這些有關殯葬的觀念、殯葬操作和殯葬實物在最初被設計出來時都是有“含義”的,只是年代的久遠,人們有時弄不清它們的原始意義了。大體上,它們分別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追求人生的永恒,孝道,對先人的報恩心理等。
殯葬是生者按照自己對生命、人生的理解所設計的,它的最終目的仍是生者,因而殯葬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生存文化。我們理解殯葬文化時,主要是領悟其中所蘊藏的含義。
在國外,為了體驗死亡,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日本甚至開發了「終活旅行」、「終活講座項目」等項目,項目內容包括,進行入棺體驗死亡,像躺在棺材里,真實地感受那一刻的感覺。預先制作好自己的遺像,并選擇自己喜歡的發型和妝容,讓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持著最美的笑容……反正,一切身后事都可以自己掌管好。
沈陽墓地小編知道日本把這些事情稱之為“終活”,他們的觀念是,與其忌諱死亡,不如計劃死亡。
比如一位80多歲孤身老人的“終活”是這樣的——為了在我臨終時盡量不給兩個女兒添太多麻煩,7年前做好了下面的事情:
1、制作日常支出賬單,可以自動更新。
2、將銀行和保險賬戶并在一起,以免事后女兒們找不到而麻煩。
3、處理多余的衣物、家具、書籍等。
4、制作了死亡后需要辦理的保險、水電、信用卡等手續表。
5、寫好遺產分割。
6、葬禮不要聯系朋友,只有家人參加即可。
7、關于墓地還要和女兒們商量決定。無論遇到什么問題,只要打開我的電腦,就可以掌握一切?!?/span>
放眼國內,2016年南京一位90歲的老先生陳兆榮,與南京某陵園簽訂了一份“生前契約”。陳老先生對墓地負責人表示,“我百年后,請你們配合我兒女按照這份‘生前契約’來舉辦我的葬禮,用我想要的方式進行告別。”
沈陽墓地小編知道很多人內心對身后事還是有需求的,但是受傳統觀念影響,不愿意主動談及;而‘生前契約’就是讓人在活著的時候,可以和家人一起商量身后事情,定制適合自己的葬禮服務,對死亡有個準備,不至于家人為自己身后事忙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