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墓志銘是一種具有悼念意義的文體,更是人類歷史悠久的文化表現形式。沈陽墓園小編知道我們在考古工作中,可以通過墓志銘中的內容,獲取大量有關墓主人及當時朝代的信息,從而進行更精準的推測。

墓志銘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志屬于序文的一種,通常用散文撰寫,敘述逝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對逝者一生的評價,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贊頌。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銘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寫的,也可以是別人寫的。
墓志銘的萌芽時期,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這是墓志銘起源的萌芽期。《莊子》中記錄了有關于衛靈公墓志銘的故事,墓碑上的文字主要是強調治國之道和衛靈公沒多大的關系,而且內容也非常少,但也可以看出,墓志銘的形式已經初見雛形了。
到了秦漢時期,在《博物志》中《王史威長葬銘》也寫到了很長一篇的墓志銘,這和之前傅奕的墓志銘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傅奕的墓志銘僅僅是四個字,不看題目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在形容誰,而這一篇記錄的就較為的細致。
現存的可以考證的最早的墓志則是東漢馬姜的墓志,這也是中國墓志的鼻祖。1929年《賈武仲妻馬姜墓記》在洛陽郊外出土,上面詳細記錄了馬姜的姓名、家世、平生事跡以及死亡時間,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用石頭刻制內容的墓志。沈陽墓園小編知道雖然墓志銘的起源還有其他說法,有的說是起源于西漢,有的人說是起源于南朝,但很多考古學家,都支持墓志銘起源于東漢這一說法。

墓志銘作為特殊的文字形式,其本質意義為哀悼性質的文體。“故人西辭,魂魄何處歸”,古代中國人對于人死后的喪葬形式非常的重視,人們以在墓碑上刻下墓志銘的形式來哀悼先人或是“蓋棺定論”在墓碑上紀念先人的平生事跡。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的速度非常快,為了能夠將儒學文化發揚光大,統治者就會用法律來強制性的實行大臣的終喪,也會“下書禁國人在喪婚娶”禁止大臣官員們以喪事或嫁娶為由進行聚眾形式的宴會。到了東晉時期,國家有了固定的墓葬禮儀,由于之前統治者禁止在地上做如此宏大的建筑,所以在這個時期也同樣傳承下來了,大家多是把墓修建于地下。
墓志銘在隋唐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幾乎每個官宦人家的墳墓中都可以看到墓志銘的存在,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了。同時,墓志銘的形式和內容在隋唐時期也非常完善且多種多樣了,不僅墓志的形制不再統一,甚至還出現了塔銘。其中,韓愈撰寫的墓志銘最多最好。

最初的墓志銘,只是作為記錄墓主人生平事跡,由于其真實性,給后人對于歷史研究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墓志銘起源于東漢,發展于南北朝,興盛于隋唐,是一種對文字和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具有劃時代意義。隨著朝代的更迭,墓志銘的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傳記形式了,它發展成了以作詩的形式記錄墓主人的豐功偉績。
沈陽墓園小編想說不管是墓志銘還是墓碑制作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小小的一塊墓碑折射出的是這個時代。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墓志銘的價值不僅僅存在于書法的言辭,更多的是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