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想說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國喪葬禮俗慎終追遠、事死如生、以禮教孝的精神一脈相承,但這其中也存在諸多弊端。
民國時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改革喪禮陋習,想以此實現中國喪葬從傳統走向現代化,但由于種種原因,喪葬禮俗的改革速度遲緩,這些舉措并未到達預期的目的,但民國喪葬改革的一些措施也為如今喪葬禮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完善的禮儀制度和高標準的道德修養要求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
喪禮是有關喪事的一整套行為規范,屬于“五禮”中的兇禮。喪葬禮俗包括相互滲透的喪葬禮儀制度與民間喪葬風俗。其中喪葬禮儀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喪禮傳統可以追溯到《禮記》、《儀禮》等古籍。它也是古代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正統價值觀念核心——“孝道”的集中體現。通過喪禮,孝子們得以報答父母給與他們的恩情——這種報答并不因為父母的去世而結束。
因此,喪葬禮俗的傳承與變革,事實上一定程度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
民國之前,中國傳統喪葬禮俗的規矩繁多、崇尚厚葬,存在著諸多弊端。
首先,傳統喪葬禮俗具有明顯的封建等級性,并且傳統喪葬禮俗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事死如生”的迷信觀念則導致一直以來厚葬之風長久不衰,喪葬禮儀繁多、儀式排場盛大、服孝時間長、隨葬器物多等大量耗費人力、物力、財力。這致使喪禮常常給喪家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身心壓力,甚至于許多人為了一場較為體面的喪禮而傾家蕩產,身負重債。

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被打破之后,西方文化、思想涌入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與沖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傳統喪葬禮俗的弊端,對舊式喪禮的改革也日漸為政府所重視。民國建立之后,政府開始采取措施,并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試圖摒除傳統喪葬風俗的陋習、簡化喪禮。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民國的喪禮改革方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傳統喪葬禮俗的簡化,為革除喪葬禮俗中厚葬之風和封建等級、迷信思想,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以達到簡化傳統喪葬禮俗的目的。制定了《喪禮草案》,大體保留原有喪葬禮儀的基礎上,以法定的形式簡化、規范喪禮上報喪、親斂、出殯等各方面的內容,反對厚葬久喪,提倡薄葬短喪,禁止沿用含有封建色彩或迷信性質的儀仗。這樣的改革的思想與我們現今的殯葬改革理念是相同的。這些規定抓住了傳統喪葬禮俗的弊端,具有改革陋俗的積極意義,對政府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培養國民的“理性”的目的有重大貢獻。
其次,便是對于西式喪葬的引入,現今常用的喪葬禮服形式、公墓制度以及追悼會等都是在民國時引入。
在這其中,又以追悼會產生的影響最大,早于1912 年,革命黨人便開始為革命烈士舉行各種形式的公開追悼會。這些追悼會,對于革命精神的傳播與革命記憶的塑造產生了巨大影響。

喪葬禮俗是“俗”與“禮”的統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具有很強的傳承性。
在近代西俗東漸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民國時期對喪葬禮俗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舊的傳統觀念,對舊式喪禮造成了一些沖擊。但新舊事物的演變必然有個漸進的過程,民國對于喪葬禮俗的改革還處于初始階段,在規模和范圍上不夠廣泛和普遍,也缺乏支撐起這種變革的社會經濟條件與世俗觀念轉變。
民國的喪俗改革具有顯而易見的歷史局限性。喪葬禮俗的變化在地域上、階層上明顯不平衡;中西雜糅、不西不中、不倫不類十分不協調。這種地區差異性與不協調性事實上有著更深層的歷史文化原因。
沈陽墓園小編想說如今國家殯葬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們應當如何從歷史中采擷精華,取前車之鑒以為后事之師,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