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中國殯葬禮儀源遠流長,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據文獻記載,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發掘墓地時,發現成年人尸骨的附近一般都有赤鐵礦粉末。這是什么原因呢?經過專家的考察論證,最后得到如下結論: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普遍認為紅色象征著鮮血,血乃生命之源,此外血也是靈魂的寄托之所。
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先民們在尸體上撒紅色的赤鐵礦粉,用以表示給死者新的血液,新的生命,或者更直接地認為他們并沒有死,只是長眠而已。這樣來看,在尸體上撒些紅色的粉末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常見的葬儀之一。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宗教思想已經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就殯葬方面而言也有了諸多的變化,如山東騰縣墓葬中已出現了木槨,膠縣龍山文化遺址中又有玉珍等,這些改變都在一步一步推動殯葬禮儀的發展。
夏商時期,我國的殯葬禮儀已經向著系統化、程序化的方向迅速發展了。眾所周知,周代是一個十分崇尚禮儀的時代。在周代,殯葬是社會中一項文化禮儀的象征。周人認為,上古之先民因為穴居野處而殯葬過于簡單,如孟子日:“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先民們將死者棄之原野,草草了事。時過境遷,周代的殯葬禮儀文化要比前人文明豐富多了。據記載,當時殯葬禮儀已初具雛形,如三日大殮、棺槨制度、冥器制度等都已經出現了。
古代殯葬禮儀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很完善了,其大體程序如下:當人死后,首先要舉行“復禮”,其內容為死者親屬在特定的時間和方位站好,然后面向著北方為死者招魂。行復禮時,親屬要不斷呼喚死者。這里對于死者的稱呼也有著一定的習俗,如果死者為男子只要直呼其名即可,對于女子要稱其字,這是因為古代婦女不以名行于世。
古代的復禮雖然是受鬼魂觀念影響的表現,但這里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即親屬不認為死者已死,想通過招魂這樣的方式,希望死者能夠復蘇。其次是舉辦喪事,這是在死者復而不醒的情況下才進行的。辦喪事首先就要哭,在喪事中哭其實也是一種禮節,即它是親人對于死者的哀痛悼念。在古代殯葬中哭要合乎制度,更要合乎禮儀。親屬們的具體哭法是由個人同死者的關系疏密以及哀痛程度決定的,如孝男孝女就要像孩童一樣失聲痛苦,兄弟姊妹則聲淚俱下地哭,而且常常是又哭又跳。
再次,就是為死者舉行淋浴禮。沐浴時,一般由死者家庭脫去死者的衣服,用勺子從盆中舀水往尸體頭上、身上澆灑,再用細葛制成的稀巾洗擦,至此沐浴禮畢。
然后,舉行“斂”的儀式。那么什么是“斂”呢?斂在古代又作“殮”,也就是給淋浴后的尸體穿衣下棺的禮儀。在古代“斂”這一禮節還有小斂和大斂之分。小斂指給尸體裹上衣裳,地位越高貴,所裹的衣裳越多;大斂則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尸體裝棺材。小斂大斂又統稱為“入”。人殮時要往死者的口中放些米,這也叫做“飯”。也可放些玉、壁、珠、貝殼等物,這叫做“含”。具體放些什么東西,一般以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區別。最后,就是殯葬了。殯葬分兩個步驟完成,先“殯”后“葬”。一般情況下死者入殮以后不會立即安葬, 往往要停樞待葬一段時間, 這就叫做“殯”。
停殯的時間有長有短, 一般由占卜來決定, 此外在我國歷史上也有某些特殊情況之下,停殯的時間會長達一兩年。停殯在達到一定期限后,就要“出殯”了。簡單來說,出殯就是把靈樞送到埋葬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送葬。沈陽墓園小編知道送葬的禮儀一般是白色執紼。白衣指送葬者白色喪服,執紼即送葬的親友們牽著栓靈車的繩子。這實際上只是一種形式。
到了后世,出殯是在送殯行列的兩旁橫拉兩根帶子,用以表示執紼。春秋戰國的這些殯葬禮儀習俗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的風俗習慣甚至一直流傳至今。
秦漢時期的殯葬禮儀在大體遵循春秋戰國時期殯葬制定的前提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葬前之禮。這一階段包括招魂、沐浴、飯含、大小殮、哭喪、停尸等內容;二是葬禮,包括告別祭典、送葬、下棺三個環節;三是葬后服喪之禮。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秦漢時期的殯葬禮儀以隆重化為主要方向,如陪葬之物有金錢珠寶、飲食器具、印綬、兵器、樂器、冥器等,據歷史資料記載:“凡生人所用之器,無不可為從葬之器。”魏晉時期,漢代隆重的冥哭陪葬之風已經衰落。此時在殯葬禮儀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那就是渴葬。
據記載渴葬就是“朝終夕葬,相尚以速”,就是不再按照傳統殯葬禮儀的程序進行了,人死后直接埋葬,不再舉辦各種儀式,這一點與現在我國北方部分農村流行的“偷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是在不舉辦任何儀式的情況下,將死者迅速埋葬。在當時,此舉使殯葬嚴重脫離禮儀的軌跡,作為社會上層的士大夫有很多人極力反對,他們向朝廷上書疾呼:“請自今士庶宜悉依古,三日大殮。如其不奉,加以糾繩。”但部分士大夫的呼吁并沒有改變民間渴葬的盛行。現在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渴葬,其實它的產生有著一定的社會根源與特殊的歷史背景,大家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期間是一個戰爭頻繁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黎民百姓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活十分艱難,渴葬從簡從速的方式必然會受廣大百姓的歡迎。
縱觀人類歷史,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發展是歷史發展的趨向。經過動蕩的南北朝時期,在唐代我國迎來一個社會安定、天下太平的盛況,當時出現這一太平盛世的局面是與唐太宗李世民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密切相關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如古人云“衣食足,然后知禮儀”,只有當天下百姓大眾過上溫飽的日子,才會在生活的各方面更自覺地崇尚禮節儀制。于是,前代的各項禮儀、特別是周代時期的禮儀,又進入一個輝煌發展時期,當然其中的殯葬禮儀趨于崇尚周禮倡導的那套模式了。唐代的殯葬禮儀在參照周禮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化、程序化。據歷史文獻記載,當時一死者從斷氣到殯葬、奠基完畢,共有六十六道儀式,雖然這些都是繁文縟節,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唐代盛世的面貌。
宋朝的統治者也十分重視殯葬禮儀,并且多次頒發新的殯葬儀注,嚴立禁約,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政和禮》了。此外,司馬光在《儀禮》基礎上,同時考慮到社會實際殯葬習俗,編撰了《司馬氏書儀》。他所制定的殯葬程序,雖然基本沿用前代,但已根據當時民間的社會習俗做了一些刪改厘訂,當時士大夫多遵奉此典禮。
還有《朱子家禮》對社會生活的各類禮儀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它是南宋時期我國著名的儒學大師朱熹在《司馬氏書儀》的基礎上,酌古今之制而有所增削,最終編寫而成的。
明清時期對于殯葬禮儀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集大成的時代,這個階段的殯葬禮儀不但隆重繁瑣而且文化氣息濃厚。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從歷史記載來看,明清兩代的統治者制定各項殯葬制度的依據就是《儀禮·士喪禮》以及宋代的《朱子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