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也就是夏天的第二個節氣,進入夏天后,炎熱成為了最直觀的感受。但是酷熱也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進涼的東西,小滿季節也是有許多必須留意的事兒。古代人注重的是應時而變化,人做為自然的一部分,當然也必須依據自然的轉變來調整自身,那麼在小滿必須注意一些什么問題呢?跟著沈陽墓園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節氣簡介
小滿,二十四節氣之一,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征。“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系。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的節氣,當斗柄指向甲位時為“小滿”。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定氣法”節氣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計算得出。“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按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
自然節氣與天文上的“黃赤交角”(即黃道與赤道的交角)關系密切。北回歸線是地球上一條具有典型天文學意義的特殊緯度線,位于黃道與赤道的交角處,大約在北緯23度26分(可估算為23.5度)的地方,是太陽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線。我國位于北半球,北回歸線(黃赤交角)自西向東穿越我國云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域)、臺灣五省區。北回歸線的緯度值為黃赤交角,黃赤交角決定了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范圍,即南北回歸線的緯度。它還深刻影響著與其緊密聯系的其它自然地理現象,如地球上四季節氣變化以及五帶、氣壓帶、風帶、氣候帶、自然帶變化等等自然現象。當天文意義上的四季、節氣轉換時,這條北回歸線(黃赤交角)及其附近區域的物候、氣候亦在漸變。“二十四節氣”編排與這條特殊緯線有著密切的關系。小滿節氣期間,暖濕氣流活躍,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范圍的強降水。
2、如何養生
食酸清補
中醫認為,夏為暑熱,夏季歸于五臟屬心,適宜清補。心喜涼,宜食酸。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人們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涼、味酸食物為宜,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應注意生食冷飲不宜過度,以免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飲食上宜以清淡素食為主,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鯽魚、鴨肉等。小滿時節適當進食清熱、養陰、祛濕、暖胃、溫補等功效之湯品,如綠豆芽蛤蜊湯、苦瓜木棉花牛肉湯、淮山赤小豆湯、薺菜生姜魚頭湯等。忌食膏粱厚味、生冷油膩、燥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鮮類、生蔥、生蒜、生姜、辣椒、茴香、茄子及牛、羊、狗肉類等。
適量運動助出汗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夏天運動,可以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并且有助發汗。但是心臟病患者在夏天不宜劇烈運動,可以在清晨和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可進行運動量較小或適中的運動方式,如游泳、散步、慢跑、八段錦等,忌過度鍛煉、帶病健身,避免正氣損耗,不利于養生。
調適心情增午休
小滿時節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此時要調適心情,以防情緒劇烈波動后引發心血管病意外。同時也應當順應“春夏養陽”的自然規律,適當增加午睡時間,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持精力充沛。
3、小滿習俗介紹
動三車
諺云:“小滿動三車。”這里的三車指的是水車、油車和絲車。
古人相信萬物有靈,水車也有靈。這時的民俗主要是祭車神。傳說車神為一條白龍,小滿時節,農家在車水前于水車的車基上放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表明了農民對水利灌溉的重視。
小滿也是油菜籽成熟的時節,人們將油菜籽收割回來,送至油坊,啟動油車榨油。是為動油車。
至于動絲車,是指小滿前后,蠶要開始結繭了,養蠶人家忙著搖動絲車繅絲。
祭蠶
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有一個祈蠶節。
蠶是嬌養的“寵物”,由于難養,古代把蠶視作“天物”。為了祈求“天物”的寬恕,使養蠶有個好收成,人們在放蠶時節舉行祈蠶節。
食苦菜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
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等功效。
看麥梢黃
在關中地區,每年麥子快要成熟的時候,出嫁的女兒都要到娘家去探望,問候夏收的準備情況。這一風俗叫做“看麥梢黃”,并漸漸形成了一個叫“看忙罷”的節日,極富詩意。農諺云:“麥梢黃、女看娘。”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夏忙前,女兒過問娘家的麥收準備工作;麥收后,母親又去看望女兒,關心女兒家的收成和在麥收中的操勞情況,體現了生產勞動中的心心相連,母女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