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一、英國人的回歸意識
在注重環境保護的德國,死者享有“綠色墓地”,不過英國在這方面做得更好,讓逝者安眠在“自然墓地”里。在英倫三島,這類生態墓地數目已經達到200座,占到整個喪葬地的10%。在生態墓地中,死者軀體用自然纖維包裹,禁止使用化學香料防腐劑,棺槨采用未加工過的木材制作,石料墓碑相當隱蔽,周圍植樹蔭庇。
選擇“自然墓地”入土,顯示出英國人崇尚的一種人生哲學,就是死后要在環境中留下盡量少的痕跡。可見,在莎士比亞的故國,現代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離世后的妥善安置。
二、比利時講究實際改風俗
比利時人對死亡問題的處理相當前衛,喪葬相當自由。不但允許安樂死,而且故去親人火化后的骨灰盒可以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妨擱在沙龍的櫥柜里,而無礙主人正常生活。這種習俗與法國很不相同,法國的法律禁止將死者火化后的骨灰盒保存在住家中,更不允許將骨灰灑在后花園里。如果家屬愿意,倒是可以灑進大海或者自然界里,只要不擴散到大街、公園和體育館等等公共場所。
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丹麥國,土葬反而變成例外。首都哥本哈根的居民中,93%都選擇死后火化,超過倫敦逝者90%火葬的高比例。歐洲其它國家中,采用火化方式的比例也逐步提高,捷克為81%,瑞士為80%,瑞典上升到77%。相比之下,在整個歐洲,法國人的喪葬風俗顯得有些保守。不過,法國也在變化,1980年的死者火化率僅為1%,現今升高到了32%,城市里達到35%。
歐洲人逐漸改變觀念,接受火葬,原因在于一些老年人意識到不應在死后成為家屬的沉重負擔,而火化途徑顯然是最簡單的形式。另一個原因是,歐洲墓園占地過多,尤其是英國,那里禁止在墓穴中壘放棺木,也不允許為了騰出空間將棺材取出。空處所剩無幾,難筑新墳。
三、佛教徒的紅白喜事
東西方喪葬習俗不同。佛教國家一律實行火化,且將葬禮辦得熱熱鬧鬧,人們為死者奉獻水果、蔬菜和各種貢品,呈現節日氣氛。喪葬在亞洲人的語匯中稱作“紅白喜事”,參加葬禮者不穿玄色服裝,祭祀的和尚們俱身著藏紅花色的僧服袈裟,光彩奪目。這是為了讓死者能在歡快中“一路走好”,來日順利轉世;與歐洲人企望永駐天堂的觀念顯然是迥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