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扎。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肴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面食。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聯,以后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四色紙禮,含蠟燭、香、錫箔、紙四樣,或僅紙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紙禮多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山西各地都有在出靈時于棺木后頭打碎死者生前用過的一個飯碗的習俗,五寨一帶稱之為“斬殃”,取的是斬殃殺祟,祛災除禍之意。有些地方還要磕碎死者生前用過的藥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著熬藥了。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肴、食品,然后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抬出靈堂后,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杠、獨龍杠等數種形式。五寨一帶,還要在棺木前擺上供桌、供品,家人扛著引魂幡,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 ,右轉三圈 ,以表示對死者的依戀難舍。每轉一圈,就要澆奠一次。繞棺完畢,升棺起靈,當地稱為“繞靈大起喪”。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帶稱之為“摔喪子盆”。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晉南一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后,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于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后頭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走向文明,為滿足社會心理的需求。出現了殯葬服飾文化、公墓文化、殯儀館建筑文化、殯葬設備和技術等等,內容非常豐富,這些新的學科分支形成殯葬文化學的學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