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傳統祭祀的處理方式
祭品這般豐富,針對不一樣的祭品,古人選用了不一樣的處理過程。
(1)燔燒祭天神應用。西周之前有關天的意識還不明確,在各類天體神明中,日神最受看重。甲骨文有“出進日,歲三牛”的記述,看得出那時每日都要舉辦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典禮,且有在典禮上殺牛和殺羊以作犧牲的事兒。周代開始,對天的崇敬從自然敬佩中突顯出來,朝迎夕送日神之禮不再舉辦,“祭天之禮,兼及三望(日、月、星)”,即將日神視作天帝的屬神,祭天時兼及之。
(2)灌注 祭地神使用。《周禮·大宗伯》說:“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據清人金鶚在《求古錄·燔柴瘞埋考》中解釋:“血祭,蓋以滴血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可見灌祭就是把用來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滲透到地下,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達之于神。
(3)瘞埋就是挖坑將祭品埋沒,祭山神和地神使用。《山海經》中保存著豐富的山神崇拜資料,如《南次二經》之首:“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祭祀),毛(犧牲)用一璧瘞,糈(祭祀所用谷類)用稌。祭地神時除將血、酒灌注于地,其他祭品則要挖坑瘞埋。《禮記·郊特牲》孔穎達疏:“地示在下,非瘞埋不足以達之。”也就是說,只有將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會知道人們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4)沉沒祭水神使用。用人祭河神的記載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見。嬖、妾就是作為犧牲的女子,將其沉入河中祭神,這實際上就是后世所說的“河伯娶婦”。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周禮·大宗伯》謂:“以貍沉祭山川林澤。”鄭玄注釋說:“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沉。”《儀禮·覲禮》也說:“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將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5)懸投祭山神應用。“懸(縣)”又叫“升”,就是把物件懸架起來禮神。《儀禮·覲禮》說:“祭山丘陵,升。”《爾雅·釋天》也說:“祭山曰庪縣。”《山海經·中山經》記祭祀“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鐙之山”諸山神的禮節是“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即將祭品用玉懸架起來。“投”就是將祭品投送于林中土里。《山海經·北次二經》記祭祀“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諸山神的禮節是“毛用一雄雞、彘、瘞,有個璧一珪,投而不糈”,即將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擲遠方,而不成列祭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