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布依族喪葬禮俗是由布依族“摩師”主持、喪家配合的殮殯祭葬的傳統人生禮俗儀式,是北盤江流域布依族人民在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環境和農耕生活習俗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這種人生禮俗主要靠“摩師”誦經,所誦“摩經”多用布依古語道情造勢。貞豐布依族喪葬禮俗2007年被列入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貞豐縣布依族喪葬禮俗主要流傳于縣境內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村寨,包括平街鄉、北盤江鎮、長田鄉、者相鎮、珉谷街道及其他鄉鎮的布依族村寨。這些地區的布依族經歷了從“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進程,布依族先民進入文明時代以后,逐漸認識到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因此死后子女必須敬孝,不讓遺體遭踐踏,收拾尸體裝殮入棺,然后聚眾安葬。他們認為,人的死亡是靈魂離開了肉體,老人死后,靈魂便脫離軀殼而“存在”,并隨時隨地活動在子孫的周圍,對子孫進行庇佑。因此,在安葬死者的過程中,必須請“摩師”誦念“摩經”,超度亡靈,使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并以此表達哀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頗具鄉土特色的喪俗文化。
這種由布依族“摩師”主持殮殯祭奠,經過入殮、祭奠、殺牛、出殯、安葬、守孝等程序的獨特禮俗儀式,就是布依族喪葬禮俗的由來。傳說最早倡導這種禮儀的是“達摩祖師”,他口頭創作了儀式誦詞,經布依族“布摩”集體創作、改編和傳承而成為專門的經文——“摩經”(又稱“殯凡經”),全靠職業“摩師”師徒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這一喪葬禮俗儀式才得以保存和發展至今。
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布依族喪葬禮俗無疑是一種精神寄托,親人通過祭祀活動對逝者寄托哀思和表達孝心。貞豐布依族特有的傳統喪葬禮俗,全過程均用布依語誦念,其“摩經”內容和各種禮儀集中展示了布依族民間文化的精華。布依族老人辭世的喪葬儀式,主要程序有守氣報喪、備棺入殮、集客堂祭、砍嘎殺牛、出殯安葬、“復山”守孝等,禮儀繁瑣、復雜。
布依族喪葬禮俗的第一步是守氣報喪,即老人病危或彌留之際,盡快通知所有子女到場守在身邊,看著老人斷氣,當老人咽氣時,則敲擊銅鼓數聲,向寨鄰、親朋報喪。其次是沐浴穿戴、備棺裝殮,即用潔凈溫水洗身,動作一律由下至上(忌諱由上至下),并將特制衣物(奇數)逐一套好后穿在遺體上;眾親友除塵洗棺,并請“摩師”主持喪事,“摩師”用白紙、長塊紙錢等物鋪在棺底草灰上,并誦咒語作除臭儀式后即抬遺體入棺。隨后是停柩守靈、集客堂祭,入棺后在家布置靈堂,停柩數日,日夜靈燈、香火常明,所有孝輩在靈堂內同進素餐、分睡席地;葬前一天,喪家開堂奠祭,所有來客按先后順序進行祭奠吊唁,堂祭宣讀祭文,緬懷死者生平,寄托哀思。然后是趕嘎殺牛,一般擇在寨邊或寬敞的坪子上設“趕嘎”(趕集)場地,孝子、孝媳、孝女、孝婿等轉圈“趕嘎”一個時辰后,刀手扛刀繞場三圈后舉刀砍牛頸即離去,余下由孝婿家親友自行剖牛煮吃(孝女、孝婿忌諱參加吃肉),喪家則舉行“分糧種”“奔新喪”“引冥路”等活動及著手籌備家祭事宜。

之后是鬧喪婿祭、辭靈出喪和發喪安葬,其內容主要是出殯安葬,摩師主持“家祭”“婿祭”誦經論喪后,舉行“吃陰陽飯”儀式,孝子孝媳與逝者永別;吉利時辰一到,眾親友在“摩師”主持下手抬靈柩出堂,經過多項儀式后送至墓地,擇吉時下葬。最后是葬后禮儀,即“復山”守孝,摩師主持“隔喪”禮儀后,備辦菜肴和好酒盛情款待逝者外家親戚,之后主賓相送道別,葬后第三天舉行新墳“復山”儀式,孝輩再次殺雞煮肉,到新墳前供奉逝者,并進一步修整墳墓;老人逝后百日以內,孝輩不能剃頭理發和洗孝服孝帕,百日忌結束后“摩師”主持眾孝輩舉行“脫喪”儀式;葬后第二三年,須舉行新墳祭祀活動,第三年祭墳最為隆重;父母逝后守孝三年,其間禁辦喜事或辦喜事也不貼對聯。
作為布依族文化生態的載體之一,貞豐布依族葬禮由于形成于北盤江流域獨特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和生活習俗中,可以說是布依族獨有的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人生禮俗儀式。該喪葬禮俗獨具特色,且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導亡魂順利進入彼岸世界,表達孝輩的哀思和孝心,蘊含著深遠的思想內容。布依族喪葬禮俗體現了布依族子孫對先人的尊敬及懷念,是少數民族傳統美德的歷史延伸。在“摩經”內容和各種儀式中,優秀的布依族精神理念和倫理道德得以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集中表現了教育感化后代子孫親善為人和正直處世的功能及作用。
同時,布依族喪葬禮俗再現了悠久的民族歷史,既是重要的史實依據,又具有特定的研究價值。其中,摩經、咒語及禮儀辭令是具有文學的形象思維,并含有史詩、神話、寓言、童話、悲劇、喜劇等亦莊亦諧的多種藝術元素,集中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繪畫、建筑等藝術形式。經文、咒語、哭喪、奏樂等的音調和語感有悲歡離合及生離死別的韻味,兼有樸素的人生哲理。“趕嘎”等形式與內容富有戲劇和舞蹈的成分,是農耕民族生產生活的再現。錢樂引吊等各種喪葬紙扎工藝品和祭壇繪畫圖案,充分展示出了布依族民間匠人的才華和智慧。如今,布依族喪葬禮俗已成為維系布依族人民家族血緣關系、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重要紐帶。
經過上百年的不斷演變,貞豐布依族喪葬禮俗盡管簡化了一些儀式,但報喪、入殮、祭奠、出殯等程序必不可少,其禁忌和喪規也頗多,充分體現了布依族的集體民族意識。該葬禮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老人去世,必須請“摩師”用布依語誦經司儀(布依族葬禮)來完成后事。若有人客死異鄉,移尸或火化后也得裝殮入棺并按布依族葬禮習俗安葬,其他葬禮習俗均不能替代。在清朝康熙《貴州通志·蠻僚》一書中,“喪,則屠牛招親友,以大翁貯酒,執牛角扁飲……主人不食肉,止食魚蝦”,便反映了布依族獨特的喪葬儀式。

布依族葬禮的各種儀式有嚴格的禁忌,必須在特定時段和位置舉行,“亡人最大”“逝親至上”等思想意識貫穿葬禮的始終。孝禁的規矩很嚴,家有亡人,則不得穿艷服新裝、忌食各種肉食、孝輩夫妻分寢、有身孕女性及其丈夫不接觸靈柩、各孝子迎接親友和請求親友辦事時均行下跪禮等規矩,充分體現出布依族的高尚品德和民俗美學價值。對于“摩師”來說,誦經學經都有嚴格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摩師”誦經限于葬禮進行時的現場,徒弟學經必須在達摩師神位前進行。如高齡老人去世,只實行三天以內的急葬或草率簡葬將被視為不孝,即使是貧寒人家也得先“開路”之后實行“二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