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沈陽墓園小編說起祭祖,我們都會想到幾個公認的時間節點,包括春節、清明、中元節、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這些都是全民祭祖(燒紙,上墳,掃墓)的日子,但是在我國的寶島臺灣,卻有著很多不一樣的習慣,比如:冬至,在臺灣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祭祖節日。
古時候冬至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對于北方人來說,冬至的習慣可能就是吃一頓餃子,但對于閩南地區來說,則有“冬至如大年,唔返無祖宗”的俗語,意思是如果你冬至不回家祭祖,那你就是個沒有祖宗的人,數典忘祖!所以當地人無論如何都要在冬至回家祭祖,否則就會被人恥笑,遭人唾棄。
在臺灣地區,冬至又稱為“冬節”,被視為尋根祭祖的大節日,《臺灣縣志》中記載,“十一月冬至,致祭祠宇,張燈演戲,與二月十五同,謂之‘祭冬’”。《臺灣府志》中也提到,“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圓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門廊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意思說冬至時,將湯圓糊在車窗、桌柜畜欄、水井等處稱為“冬節圓”,等干燥以后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冬至的湯圓有紅白兩色,包有芝麻、花生、或鮮肉的較大湯圓用于晚上祭祖,而無餡較小的湯題則用于早上拜神。祭祖時人們往往視神主牌為祖免的化身,祖免就在神主牌里,將神主牌視為祖先祭拜,亦當作傳遞生命的信物和見證。
冬至時節,臺灣各氏族宗祠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家家戶戶蒸九層糕拜祖先,全家人跪在神主牌位前,由家長講述“根”在何處,也就是說老家原在大陸的某省某縣,何時來到臺海,現在是第幾代了,要家人記住,不忘祖籍和先輩。之后便在宗廟堂擺設宴席,同姓宗族團圓聚餐,謂之“食祖”,宗親們透過在祠堂“祭祖”與“食祖”等活動,彼此聯絡情誼。我們知道,古時候祭祀所用的“犧牲”,往往都是豬、牛、羊,但是在臺灣澎湖地區,用的祭品卻是“雞母狗”。所謂“雞母狗”就是用米捏制成雞、狗、豬等早年間由于物資缺乏,加上澎湖人多以討海為生,物質環境上較為清苦.冬至離春節已近,澎湖先民舍不得接連傷財購買牲禮。沈陽墓園小編知道,于是在冬至祭祖這一天,改以準備“雞母狗”為替代三牲的祭拜方式。
除了冬至之外,元宵節在臺灣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祖節日。臺東地區的炮炸寒單爺就是最著名的元宵節活動。當地人認為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誕辰,天官大帝是三官大帝(臺灣俗稱“三界公”) 之一,三官指的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陽大帝。因此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
有些地區將祭祀祖先和祭祀神靈合而為一,同時進行。但臺灣的一些地方則先祭祖后祭神,在他們看來,天地神祇是共有的,人人都渴望得到它們的保佑,而祖先是私有的,只保佑本家族的子孫,所以祭祖要先于祀神。傳說寒單爺怕冷,因此當其出巡時,民間便投擲鞭炮為之驅寒,鞭炮炸的越厲害,越有效果。真人裝扮的寒單爺赤裸著上身,接受民眾的炮竹,濃密的煙霧可以營造一種若隱若現的神秘氣氛。
相比臺東地區炸寒單爺,臺北地區更看重放天燈。天燈就是我們俗稱的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創造的,用以刺探軍情。放天燈的傳統始于道光年間,臺北安溪移民陸續到文山地區開墾, 常有盜匪騷擾聚落,平溪人只好避難山中。等危機過后,留守村中的壯丁就以天燈為信號,通知鄉人返家。如今天燈已象征著祈福納喜的活動。當地人常說, “天燈”怕鞭炮,所以放天燈時一定要大放鞭炮,炮聲愈響,則愈能把天燈嚇得飛得愈高愈遠。“南蜂炮,北天燈”,臺灣人的元宵節每年都會吸引無數的人參與特別的祭祀活動。
后記:
所謂祭祀,依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以手持肉奉獻給神靈。以食物奉獻神靈是中國傳統祭祀的基本方式。《禮記》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人們通過祭祀,感念大自然的恩賜,表達對天地祖先的敬意。沈陽墓園小編想說在對神靈的膜拜中,在對親人的追思中,一條看不見的紐帶把我們和祖先神靈連接起來,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歸屬感油然而生。因此無論全國各地的祭祀習慣有何不同,對大自然的感恩、對上天的敬畏、對親人的追思,所有中華兒女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