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三吏三別是杜甫六首表現民間勞苦,還有在亂世中飄揚寂寞的作品。其中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和《潼關吏》;三別是《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這六首詩實際上都涵蓋了同一種情緒,也就是在戰事跟前,帶給群眾的唯有傷害和艱辛,杜甫同樣是對自己眼前的天下報以悲痛和對群眾的憐惜。接下來沈陽墓園小編就為大家分別講解下這三吏三別,愿意了解的朋友,就一起來瞧瞧吧。

這一組反應戰役殘暴,民間艱苦的組詩,成于安史之亂中。時唐玄宗逃亡,反賊攻占長安。杜甫聽聞唐肅宗自立,便探尋跟隨,最后被反賊捕獲,但是因為原先在朝中官職太低,因此并沒有羈押他,僅僅將他禁足于長安城里。
這段時日,被稱作杜甫陷賊階段。“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一些凄慘艱苦的詩便出自于此時。次年,郭子儀大軍壓城,杜甫便找了個時機跑了出去,到鳳翔找到了唐肅宗。亂世出忠臣,唐肅宗看他衣衫襤褸,面帶滿臉忠貞的菜色,便授官左拾遺。
沒過兩天好日子,唐肅宗著手清除玄宗派到身邊的釘子——房琯。杜甫同學沒什么政治思想素質,看不見身后的蘊意,為房琯仗義執言。唐肅宗原本就和他并不大熟,恰好拿他開刀,立即將他貶到華州當司馬。

這一組詩應該就是出自杜甫回老家探親后赴華州上任途中。其時為758年,戰亂已經兩年。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以二十萬兵力在鄴城(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安祿山次子)叛軍,眼見勝利在望。然而唐肅宗李亨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各路兵力沒有統帥,陣容混亂,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第二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度使逃歸各自領地。
這一戰之后,官軍散亡,兵員亟待補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石壕,潼關,看到征兵的情況,寫了這組詩。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這首《新安吏》是杜甫在新安看到征兵,覺得小縣城哪里還有什么壯丁,引發了和新安吏的對話,得知已經有命令開始征召“中男”(18-22歲)的青年入伍了。再問中男太弱小,何以守城,新安吏就懶得搭理他了。
后面幾句大致是感嘆小兵入伍,同時由于杜甫本身是朝廷官員,所以對朝廷和軍隊有美化的地方(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最后一句就是“送行不用哭的那么慘,郭子儀就像你們的父兄一樣會照顧你們的”。

這里雖然知道征兵很慘,但還是有些積極的心態在里面的。
可到了石壕就不一樣了。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在新安還是征兵、送兵,在石壕就是抓丁了。杜甫借宿老夫妻家的三個兒子都在守安陽,剛剛死了一個,朝廷又來抓丁。老頭翻墻跑了,老嫗為了保護兒媳婦和孫自愿充數去軍中勞役。

這首詩簡單易懂,沒什么難理解的。只是注意最后一句“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是杜甫天明上路,和跑了又回來的老頭告別,老嫗已經被拉走了。老頭可能以為只抓男丁,所以跑了,結果沒想到讓老嫗被抓走了。
沈陽墓園小編認為相對這兩首詩來說,《潼關吏》則表現了潼關守軍的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畢竟潼關是前線,更是長安城最后的屏障。當年哥舒翰丟了潼關,唐玄宗立馬往西逃跑入川。所以《潼關吏》最后兩句“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就是很明白的提醒守軍不要再犯哥舒翰當年的錯誤。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三吏是杜甫在行程中見到的代表朝廷的三種官吏形象。

而三別則是描繪了老百姓在服役離別時的三種情境,基于看到、聽到而想象出來的作品。這些作品則完全是站在了老百姓的角度,描述了民眾既知曉家國大義,又苦不堪言的生活,是兵馬亂世的真實寫照。
“詩史”之名,正由此而來。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昨晚新婚燕爾,今早就要出征了。這是以新婚女子的口氣寫的一首詩,雖然極盡哀怨,恨不得生死相隨,但在后面幾句就提到女子去軍中多有不便,她一定在家中不再收拾打扮,安心等著夫君回來的心思。這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子形象。
世事雖然很艱難,但是不乏正能量。

《無家別》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h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這個就有點慘了。當兵的打了仗回家,連家都沒有了。結果縣吏知道他回來了,又征召他去操練,無家可回,現在連告別的家都沒有了。“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么當?這里不但有對兵亂和抓丁的控訴,還上升到整個勞動人民的生存問題。真是亂世人不如太平犬啊。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這首詩寫的和《石壕吏》相反,是老翁應招出征,老妻哭倒在路上。老翁壯志猶存,而且子孫全部陣亡了,覺得自己也無所謂了。但是到最后一刻,真的要離老妻而去,而且明白知道此去再不能相見時,“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肝腸寸斷,不能自已。

三吏三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對詩人在亂世中的見聞進行了仔細的記錄,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表達了詩人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沈陽墓園小編認為杜甫這份民情記錄,堪稱詩史。這分憂民情懷,堪稱詩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