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泱泱大國,歷史悠久,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經國家正式確認的民族有五十六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民族團結一家親。沈陽墓園小編知道有一句歌詞叫做“家是一個家,國是大中國”。這句歌詞誰也不陌生。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自秦朝開始,我國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此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始終沒有間斷過。
27、拉祜族
源于古代氐羌系統,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傳統節日有拉祜年,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
28、黎族
海南島最早的居民,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百越”的一只,主要聚居于海南島通什鎮等級地,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
主要居住于云南滇西怒江地區,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30、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1、滿族
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則稱“女真”,主要分布于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32、毛南族
是世代居于廣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
33、門巴族
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節日大多與宗教相關。
34、蒙古族
始源于古代望建河東岸一帶,最初只是蒙古諸部隊中的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以成吉思汗為蒙古部統一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是歷史悠久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世代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35、苗族
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主要頒布在貴州(50%)、湖南、云南、廣西、海南等地。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工藝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36、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本族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37、納西族
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國成立后統一名為納西族,一直與漢族來往密切。主要聚居于云南麗江地區,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
38、怒族
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內,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祭谷神、祭山林節。
39、普米族
自稱”普英米“,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與當地民族雜居。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40、羌族
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41、撒拉族
元朝時,其先民從中亞撒瑪爾罕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后與周圍的民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后來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42、畬族
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與漢族雜居,畬族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傳統節日,也稱“烏飯節”。
43、水族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稱,最早見于明代,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主要聚居于貴州省區域,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和卯節,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
44、塔吉克族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的主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羅提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
45、塔塔爾族
史稱“韃靼”,主要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烏魯木齊等地。節慶、禮儀食俗與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似,傳統節日為“撒班節”,又稱“犁頭節。
46、土家族
沈陽墓園的小編知道土家族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端午節吃棕子,重陽節打粑粑,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
普遍認為來源于遼東鮮卑族的吐谷渾,4世紀遷入青海南部和甘肅南部,7世紀躲避戰禍遷居中今寧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于養羊,“七日會”是其慶祝豐收的狂歡節,許多節日與宗教相關。
48、佤族
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只,新中國成立后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云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鉆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維吾爾族
公元三世紀游牧于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么湖一帶的牧民,受部落戰爭影響,遷徙西域(今新疆)。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起源于伊斯蘭教。
50、烏孜別克族
源于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后逐漸進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圣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
51、錫伯族
源于古代鮮卑人,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18世紀中葉遷住新疆伊犁地區,繁衍至今。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西遷節是其重大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
52、瑤族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云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地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漢族的主要節日外,還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30多個,如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等。
53、彝族
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火把節是其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54、仡佬族
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百濮”,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
55、裕固族
源于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世紀中葉遷徙至甘肅河西走廊一帶。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直到3歲才第一次剃發。
56、壯族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為春節。
沈陽墓園小編知道伊斯蘭教的教規當中有一句話叫做“凡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都是兄弟姐妹”,那么我在加上一句,“但凡相信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和諧的、繁榮的多民族國的家的人,維護各民族之間關系的人都是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