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按照傳統喪葬禮儀中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后,就應當將其從臥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后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尸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谷草,谷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么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后“魂”就離開了身體,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覺得很輕松,就到處游玩。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谷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后兩天以內鬼魂還不讓進“陰曹地府”,在陰間也不能胡游亂逛,又不能附體,所以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體捋順好,使他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人死后為什么要用紙苫臉,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人死后臉色會變得難看,親人們一看見他的面容,未免有些傷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臉紙”遮?。灰徽f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一說是遮擋塵土,防止噪音,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尸體入殮前,按照傳統喪葬禮儀中腳脖上套根繩圈,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尸”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么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丟手”,非常嚇人。所以,要用麻繩絆上,到盛殮蓋棺時再解去。
尸體停上尸床,床腳拴一只白公雞,謂之“看喪雞”。“看喪雞”要一直拴到出殯。據說是為了防止貓、鼠、蟲豸嚙尸。“看喪雞”只能在集市上賣掉,喪家不能殺食。俗以為雞是為老人守過喪的,殺之不祥。
當地習俗只要病人還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認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體擺放停當后,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倒頭紙”,當地俗稱“引路紙”。人們認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好讓死者帶上“盤纏”安然上路。
喪儀以及祭奠先人要燒紙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天下轟動,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背著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堆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內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聽見妻子在棺材里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里還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后來逢人便說,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消息很快傳開,原來堆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于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還是較黑的粗糙紙,俗稱“斗底紙”、“升底紙”。
當地喪葬禮儀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紙,燒前用硬幣或紙幣在紙上拓一下,俗叫“打紙”,示意過版成“錢”,俗以為紙不用錢幣拓,在陰間就不能當“錢”用;另一種叫“陰票”,過去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