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墓志銘,是生者對死者一種感情的噴發(fā),心靈的呼喚;它似詩,如火,更像是一條唱著生命贊歌、奔騰不息的河。那天,在沈陽墓園,在迷濛的春雨中,我默誦著那些撼人心魄的墓志銘時,心里就充溢著這樣的感受。
我在陳望道先生的墓碑上,看到了雷潔瓊先生題寫的“革命先驅(qū),萬古長青”8個大字,還看到了周谷城先生題寫的“望道先生,一代名人;事功學(xué)問,遐邇同欽。待人以寬,律己不茍;德高望重,典型永存”的挽辭,表達了對這位革命先驅(qū)的崇敬之情。“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xiāng)互動,內(nèi)外交流;發(fā)展生產(chǎn),繁榮經(jīng)濟。”這是徐匡迪同志為當(dāng)年的上海市常務(wù)副市長潘漢年題寫的墓志銘。潘漢年同志一生功勛卓著,尤其是民主革命時期,貢獻更多,倘若全寫入墓志銘,非一本大書而不能容納。徐匡迪同志以市長身份懷市長,不僅言簡意賅,而且非常切題。區(qū)區(qū)24個字,就彰顯出了潘漢年同志在上海解放初期,為恢復(fù)國民經(jīng)濟所作出的歷史功勛,令誦讀者無不肅然起敬。墓園里,還有不少頌揚英雄烈士的墓志銘,每讀一遍,都會令人熱血沸騰。比如,光明日報社記者許杏虎和妻子朱穎的墓碑上,刻著他們犧牲前的那句豪言:“不要讓和平的多瑙河蒙上鮮血,別為我哭泣。”另外,還有徒步走中國的壯士余純順、好民警肖玉泉和黨的好干部趙為民的墓志銘,雖都只是寥寥數(shù)語,卻盡顯英雄本色!
一旦沈陽墓園里有了文化名人的身影,墓志銘也必定會反映出他們的追求和情趣。請看“五音呼喚即至,四聲不召自來”,寥寥12字,把著名語言學(xué)家張世祿先生活脫脫地推到世人面前,極富靈氣。“風(fēng)格了如人格,文心通向天心”,寫出了著名作家許杰教授對莘莘學(xué)子的諄諄教誨。“格在梅以上,品在竹之間”,自古而今,中國文人重義輕利,就連在考慮身后傳什么給后人時,都表現(xiàn)出一種超然脫俗的品格。張祖烺老先生的墓志銘就是一例:“入室有余香,謝草鄭蘭燕桂樹;傳家無別物,唐詩晉字漢文章。”何等高雅,何等瀟灑,直令天下學(xué)子心向往之。 .
說了莊重的,再說幽默的。有一位鄭先生的墓碑上,刻有俞振飛先生題寫給他的兩句詩:“昨夜阿誰扶上馬,今朝不省下樓時。”區(qū)區(qū)十來個字,便把這位先生的狂放與才情,刻畫得惟妙惟肖,觀者無不莞爾。

天底下最真摯最無私的感情,莫過于父母對子女的感情了。沈陽墓園里,最催人淚下的墓志銘,就是那些由父母刻在兒女墓碑上的。一對父母含淚對自己4歲就夭折的孩子說:“若能時光倒流,我們將寸步不離陪伴你,撫愛你,直到永遠。”父母們天天思念兒女在夢中,他們希望,生與孩子在一起,死也與孩子在一起。正如一對父母對13歲夭亡的孩子說的那樣:“生命軌跡是圓,三口之家是緣,同眠一方是園。”
是啊,天上人間,雖是咫尺天涯,但思念可使親人們心靈相通,真情可使親人們永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