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024-89603333

清明節氣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書中曾寫道:“物至此刻,皆以潔齊而清明。”就是說,到了這時,天氣清和明亮,草木開端萌茂。因而,民間早就有“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的說法。清明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因為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比較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上墳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另一個稱呼,也變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祭祀
清明節古時又名郊游節、三月節、祭祖節、上墳節、掃墳節等等。清明節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效法,于此日祭祖上墳,歷代沿用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習俗。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清明節的來歷與一則感恩故事有關。因而,清明節還被稱為我國的感恩節。
放風箏
放風箏是古人在清明節的傳統娛樂項目,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間放風箏時會在拉線上掛上一串串五顏六色的小燈籠,稱為“神燈”。古人放風箏有考究,為的是放走晦氣,消災解難。古人會把自己懼怕的各種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后等到風箏升到空中,立刻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而逝,這樣晦氣也被帶走了,這就是古人清明節的“斷鳶去晦”。
郊游節
大約從唐代起,清明節吸收了別的一個較早呈現的節日—上巳節,上巳節首要習俗是郊游、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漫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描述的就是當時人們在清明節前后郊游的生動寫照。因而,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郊游節。
蹴鞠
因為清明節要禁火寒食,為了防止身體虛弱的人耐不住冰冷傷身,古人在清明提倡進行體育活動。而蹴鞠也是古代人們清明節最喜歡的一種游戲。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相傳是黃帝發明的,開始意圖是用來練習武士。在唐朝最為流行,唐朝仲無顏的《氣毬賦》里寫道:“廣場春霽,寒食景研,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描述的就是萬象更新,清明時節,正是踢球的好時光。